在假期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無論是自己的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在玩游戲的時候,都會有一種「輸不起」的情緒,因為這種情緒而哭鬧不止的不在少數。
那作為家長,發現孩子「輸不起」的時候,該怎麼引導呢?
應該嚴厲制止,還是耐心安撫?今天就來跟大家討論下這個問題。
在孩子3-6歲這個階段,有「輸不起」這個現象是再正常不過了。這個其實不是性格問題,而是孩子自我認知發展的一個特點。
其實無論是哪種孩子,在輸掉游戲或者比賽的時候都會很傷心、難過,但區別就是在于他們會不會把輸贏和自我價值聯系在一起。
「輸得起」的孩子
他們會難過,但他們知道自己輸掉只是能力問題,不會上升到自我價值,他們會通過不斷嘗試和挑戰,來贏得后面的比賽。
「輸不起」的孩子
他們覺得輸掉比賽,不僅僅是能力問題,更多的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沒用、沒有價值的人,所以他們非常看重比賽,一旦輸了,就會發脾氣,哭鬧不止,他們覺得只有贏了,自己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1、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回應
當孩子輸掉游戲或比賽的時候,要及時回應他們的情緒,當然這里并不鼓勵家長跟孩子說「哭什麼哭,你就知道哭」之類的話,這樣不但不能安撫孩子,還會刺激他。
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你可以哭一會兒,等你哭完,我們再聊聊」,或者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親吻,讓他盡快平復下來。
2、在同一件事上分散注意力
等孩子平復心情后,可以問孩子「如果再輸了游戲,你打算怎麼做呢?」鼓勵孩子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法,孩子可能會說,重新來一次,也可能會說出不同的解題思路。
等孩子說完后,你可以跟孩子說「對,其實輸贏并不重要,我們玩完之后,同樣可以去吃一些好吃的,也可以去玩其他你喜歡的玩具」,以此來幫助他抽離難過的情緒。
3、問孩子是否需要支持
當孩子輸掉游戲開始有情緒的時候,我們不要說「沒關系,再來」,也不要直接幫孩子完成任務,可以試著說「我覺得你卡在這個點上,你現在是否需要我幫忙」。
這句話可以幫助孩子抽離出來,如果他能換個思路繼續挑戰那很好,如果實在是能力問題,那家長可以給予一些的提示,引導他從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這樣有助他們完成挑戰。
當孩子靠自己能做到后,你要及時鼓勵和肯定孩子的能力。
4、讓孩子接受失敗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能接受自己輸,因為每次孩子贏的時候,家長都總會說「你真棒」、「你真聰明」,孩子聽多了,就會以為自己輸了的時候,自己就不聰明了,這樣他們只會越來越害怕輸。
當我們在跟孩子玩游戲,自己輸了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恭喜你贏了,我的確想不到這個方法,我輸得心服口服。
」這樣能讓孩子知道其實輸掉比賽并不可怕。
另外,家長跟他們玩游戲的時候沒必要每次都讓著孩子,這樣他會有個錯覺,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以后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發現自己每次都輸,就很有挫敗感。
在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一會贏一會輸,讓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不是每次都能贏,要讓他知道自己贏是贏在什麼地方,輸是可以怎麼反敗為勝。
5、鼓勵孩子多參加多人游戲
平時在家大部分時間都是家長跟孩子一起玩游戲,很多時候都會遷就著孩子,這樣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在哪里,但如果讓孩子跟其他同齡人一起玩就不一樣,他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去到哪里,還能通過一次次的嘗試去提升自己。
在1998年澳大利亞曾經對將近400名5~7歲兒童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7歲左右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更為客觀,能意識到自己并不是「無所不能」。
他們更能接受自己的不足,并能接受失敗、面對失敗。
孩子隨著自己認知水平不斷提升,家長的正確引導,他們是可以接受自己的失敗,從一個「輸不起」的人過渡到「輸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