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確有其事,可問題在于這不是由著孩子,父母站在身邊袖手旁觀就能「看」出來的,三歲七歲或者長大后怎麼樣,都是父母「做」出來的。
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和父母「說」出來的
恰好有一位朋友是小學教師,有一次她跟我們分享說,班里語言能力好、寫作好的孩子,通常都出自于經常和父母溝通的家庭,他們幾乎無所不談,卻并非都是有錢人家;而很少跟孩子聊天,只有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才會應付孩子說話的父母,即便報了寫作班效果也不明顯。
這位朋友的說法的確是有科學驗證的,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孩子就會越聰明,成績也會更好。
寶寶之間語言的差距是從什麼時候拉開的?
答案是: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在這個階段,詞匯量大的孩子和詞匯量小的孩子將會出現較大的差距。這半年內,寶寶會經歷一個語言的爆發期,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孩子今后的語言能力。
我們中國有一種說法叫做「貴人語遲」,但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寶寶說出的詞語越多、語言表達能力越強,未來學業表現更好,也更有利于個性的塑造,只不過被很多人都忽略了。
《北鼻的異想世界》:想要增加孩子的詞匯量,父母一定要多和寶寶說話
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請世界各大名校的心理學家以及200多位嬰幼兒,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揭示寶寶在最初兩年不可思議的心理發展變化。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為一家庭配置了一個詞匯追蹤裝置,記錄媽媽和21個月大的小佩西一天中全部對話出現的詞匯并進行相應記錄。
第一天,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小佩西說了2500個單詞,可見這是一個很能說的媽媽了。
第二天,研究者要求媽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多跟小佩西交流。這天媽媽雖然又講繪本、講故事、聊天,還帶孩子出去玩,但媽媽說出的單詞只比第一天增加了700個,而結果怎麼樣呢?
結果顯示:寶寶的詞匯量從昨天的2500增長到了2800,接近13%。更讓人吃驚的是,小佩西和媽媽的對話從第一天的738句增長到了1022句,增加了38%。
可見,我們不需要任何專業的知識或者咨詢什麼兒童發展專家,只要和寶寶多說話、多說話、多說話!就夠了,就能在早期給孩子的語言發展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