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某段視訊app上看到很多多穿著正裝或者套裝的「警察」、「護士」對著鏡頭說「小寶寶不聽話,小心我把你抓走!」類似的視訊有很多,并且有很多的轉髮量。有些家長表示這樣的短視訊嚇唬自家孩子非常有效,孩子不吃飯,看下短視訊,立馬就乖乖的吃飯了!也有家長表示質疑,這樣孩子會因為醫生和警察是壞人,會更加的抗拒。
在遇到問題時不會向他們尋求幫助,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誤導。而很多拍攝短視訊的人更多的則是出于「逗孩子」來贏取關注量的心理。
在我國「中國式逗娃」的情況并不少見,似乎這是大人表示對孩子表達喜愛之情的一種表現。當大人們看到孩子因為大人的玩笑而手足無措時,會覺得孩子的天真很搞笑,但是其實「中國式逗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忽視。
「中國式逗娃」的常見表現形式
也許很多時候大人們并不是出于惡意,但是一句簡單的話語就會將孩子推入焦慮不安的漩渦之中。「中國式逗娃」可以說是大人的一種惡趣味,也是孩子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
曾經有一則新聞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在濟南有一名五歲的小女孩兒,把剛出生沒多久的弟弟從五樓扔了下去。事后究其原因,并不是因為媽媽的偏心或者是弟弟的吵鬧,而是因為鄰居的一句「爸爸媽媽有弟弟了就不愛你了。」
這句話讓小女孩兒處于驚恐之中,天真的認為只要弟弟消失了,爸爸媽媽的愛就不會消失。顯然新聞中的鄰居不必承擔刑事責任,但是也確實是因為一句他的玩笑話,導致一個家庭的悲劇。小女孩兒長大后也會為自己的過失感到痛苦。
1.「爸爸媽媽有弟弟了就不愛你了。」
很多二胎父母都遇到過這樣類似的困擾。原本生二胎就要做好大寶的工作,害怕大寶的心里會有落差。結果父母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很輕易的被這句中國式逗娃給破壞了。大寶重新對二寶的存在產生了敵意和抵觸。
2.「你是撿來的。」
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你是撿來的,有時候是出于好玩兒,有時候是為了懲罰孩子的錯誤。當父母們看到孩子聽到自己是撿來的而傷心大哭時,內心的滿足感得到實現。但是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以及對父母的信任感嗯嗯。卻遭到了破壞。
3.「你跳個舞,我給你紅包。」
有些大人采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的行為表達,但是當物質獎勵沒有兌現的時候,這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欺騙。更有甚者孩子的表演并不重要,被看重的是孩子被欺騙后的失落和沮喪,大人們以此來展現自己的機智,實則是愚蠢至極。
雖然中國式逗娃很常見,但是這種對孩子的喜愛方式并不恰當。因為,這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不良行為的模仿以及心理方面的傷害。
「中國式逗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1.影響孩子的認知
讓大人的一些玩笑話充滿了對孩子的否定時,比如說「你像一只小豬!孩子的潛意識就會受到影響。心里默嗯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這就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信心缺失,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評價。
2.妨礙孩子的是非觀建立
比如說「你去把爸爸的書撕了,我就給你糖吃!」孩子會很困惑,明明撕書是一件錯誤的事,但是為什麼就會得到獎勵呢?這樣孩子的是非觀就會被左右。同時孩子的一些暴力[性.行.為]、攻擊[性.行.為]也是在這樣的不良玩笑中產生的。
3.消磨孩子的安全感,甚至使孩子處于危險之中
當父母們總說「媽媽不要你了」,或者是「警察來抓你了」,這些威脅性的玩笑都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受到損耗。
當孩子遇到危險時,不懂得向正確的人求救,這就是一種不恰當的教育引導。
4.使得孩子的自尊心受傷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一些不恰當的玩笑也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孩子對外界的評價非常敏感,尤其是來自熟悉環境的評價。一句在大人眼里的玩笑話,可能會將孩子陷入焦慮和自責之中。
可見中國式逗娃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非常明顯深遠的。那麼父母們應該怎樣應對中國式逗娃呢?怎樣才能避免孩子從中受到傷害呢?
父母應該怎樣應對「中國式逗娃」呢?
1.家長們可以提前進行預演
當孩子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時,很容易被問題牽著鼻子走。這樣就很容易受到一些玩笑的左右和掌控。父母們不妨先將一些常見問題提前進行預演,讓孩子明白哪些話是玩笑話,是不值得放在心上的。
2.適當的情境下替孩子解圍
當孩子處于一種很尷尬的處境時,父母有必要替孩子解圍。因為這個時候父母的立場非常重要。有了父母的幫助,孩子對于這種情況的應對更加有勇氣。父母和其他人一起對孩子進行逗弄時,孩子的內心會非常的無助。
3.理解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發現自己被欺騙時,很容易有哭鬧的反應,這時候家長不要過分的勉強孩子「懂事」。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適當的讓孩子把負面情緒發泄出來,這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好處。家長的理解可以讓孩子避免再一次受到傷害。
面對中國式逗娃,父母有責任站出來保護孩子。而大人不輕易的逗弄孩子,也是作為成年人的一種責任。從拿孩子取笑中獲得快樂的惡趣味,值得大人們反思和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