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被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師的孩子都比較有出息?這個朋友說,從小到大,不論是自己的老師還是認識的老師,他們的孩子無一例外在進入社會之后都不會混得太差。我當時第一反應還開玩笑說,老師專業就是教書育人,自己的孩子當然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再說了,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怎麼來說服其他被教育的孩子呢。
朋友說,這倒不一定,說起來教師這個職業是個美差,有固定的寒暑假,但是平時事務也是非常繁忙。身邊認識的老師都說,晚上批作業批到半夜,然后還要寫教案,對工作是盡職盡責了,但其實連照顧自己孩子寫作業的時間都沒有。我認真思考了一下,又問了幾位家長是老師的同學,發現原因并不是開小灶補課,而在于這幾點。
我有個同學的家長就是國中教師,當時我們上學的時候剛好是她媽媽任教的學校,只是不在一個班級,但是她媽媽是幾幾班的老師這個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從開學之后,我同學的壓力就挺大的,雖然沒有被她媽媽教,但感覺上還是有很多人的眼光在看著。本身我同學的成績只能是中上等,但是她每天就不敢松懈,尤其是怕跟她媽媽教的學生比較。自己不斷努力,也是把成績趕了上去。
后來我們都成年了,同學說有個當老師的家長其實沒啥好處,沒時間教自己的孩子不說,還必須要學習好,才能不愧于這個現成的家庭條件。其實她的壓力很大,明白家長職業的特殊,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家長出門被打臉,壓力產生動力,她只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雖然教師分給自己孩子的時間并不多,但是每天為了學生辛苦備課,找方法為學生提成績所做的這些事都被孩子看在眼里。所以身在教師家庭的孩子,更能明白教師的一片苦心,也能早早明白學習的意義。
同學說,平時家長為孩子做的一切,容易被孩子當成習慣,沒什麼大的感覺,但是作為老師的孩子,看著家長每天都在為學生操心。自己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也就早早明白了學生不以為意的學習,老師看著是多麼著急,同學更理解學習的重要性。
老師教書育人那麼多年,輪到自己孩子的時候,會更加明白孩子自身的獨特性這個說法。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與其一直逼著孩子做不擅長的事,老師更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為他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和方式。所以能發現越是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越是寬松,早早根據孩子優勢,走其他比如藝術或者體育渠道依然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