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孩子的成功秘訣就是「認真」二字,當孩子盡了自己認為的最大努力時,哪怕是失敗也是具有成就感的,首先在失敗中獲得的經驗就是千金難買,自信也是孩子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只要努力了且能夠接受失敗,那麼孩子和書本就一定是好朋友,不然怎麼會知道那麼多呢?
好父母不是天生的
現在的小朋友們成長,幾乎是從小到大都講究時髦精致,講究專業、講究補習、講究質量…然而,很多家長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實實在在發展,并不是通過某種特別捷徑來實現天才之路。
比如,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一開始就給孩子制定完美的計劃,1歲學舞蹈、2歲學音樂、3歲學奧數、4歲學英語…明明普通的一天卻被家長們安排得
明明白白,在整天不停的專業學習牽絆下,卻也讓原本天真活潑的孩子失去了童真的樂趣。
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這個計劃最早是從呱呱墜地的認知開始,最初是聽覺、觸覺、色彩、味道和語言的認識,從食品的味道、事物的觸摸、包括對長輩的稱呼和語言形成,這些都是孩子不斷學識的開始、更是家長教育啟蒙的關鍵,注重全方面發展的家長也是在成長中不斷試錯糾正,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優秀父母不會踩的6個坑,避過去了,優秀就是早晚的事:
1、語言凌厲
踩坑溝通:「你真笨,腦子不知道是什麼做的,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糾正后:「寶貝,這個問題建議你換個方法和思路去想想,或許會有驚喜發現呢」
之前看過有篇文章的標題是「想要孩子變笨,你就每天對他說「你真笨」三個字就好了」,當時還不是很理解,直到真正
切身體會后才知道,原來語言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力,體現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心理變化、還有身體變化,當父母對孩子說「狠話」時,你會發現孩子的抗拒和害怕是從內心發展到肢體動作。
比較明顯的表現,就是孩子感受到「被遺棄「時的內心害怕,一句「再不聽話就把你扔了」,就發現孩子會緊緊地抱住你,這份來自內心害怕被遺棄的恐懼感,所產生的影響力也是極大的,它會貫徹到孩子童年的內心傷疤,將來甚至用一生都無法修復。
所以,優秀的父母從來都不會對孩子語言凌厲,他們會用平等、建議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這種相處方式也容易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同時孩子也愿意遇到事情就跟父母溝通,因為在和父母的相處過程中孩子能夠感受到明顯的安全與存在感。
2、包辦一切
踩坑溝通:「我是為了你好,現在不聽我的,以后有你哭的時候」
糾正后:「今天有什麼計劃呢?需要我幫忙做些什麼嗎?」
愛孩子就為他們提供最好的一切,這句話乍一聽覺得滿是道理,可是如果孩子一開始就習慣了父母的安排,這種教育方式就很容易形成孩子對家長的過度依賴,他們一遇到問題就會懶于思考,爸爸媽媽仿佛就是孩子的解題百寶箱,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已經上大學了,甚至連襪子不會洗、方便面都不會煮。
孩子慢慢長大后,我們會發現,他們和家長之間的溝通頻率是越來越少了,除了沒有共同話題之外,其實親子關系的好壞和最初語言方式有著很大關系,如果父母一開始就替孩子包辦一切,從小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權利,慢慢地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變得越發叛逆反抗。
這個時候緩解親子關系的最佳方案就是友善溝通,家長所謂的「為你好」只不過是在火上澆油,試著引導孩子想出今天的計劃、做好明天的規劃,再向孩子詢問是否有需要幫助的地方,這種征求意見的溝通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溝通是一門學問、學會如何是每一位爸爸媽媽必修的一門語言課。
3、只管學習
踩坑溝通:「別動,趕緊走開,你只管好自己學習就行了」
糾正后:「你的事情做好了嗎?我可以等你完成后一起來完成哦」
當孩子進入一定的年齡階段之后,他們會對家務活比較感興趣,這是因為孩子希望能夠在勞動中表現能力、獲得更多認可,比如,他們會學我們拿起墩布拖地、挽起袖子洗碗,看起來有模有樣的「小大人」姿態確實還不錯,可是對此有些家長表現得并不驚喜,他們反而會認為孩子做了家務活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一句句「走開走開,這不是你該做的事情」,可是家長卻不曾意識到,當我們對孩子拒絕的次數多了,他們以后就再也不愿意伸手了,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當中,一想要做事情就被爸爸媽媽「趕出去」,用不了多久孩子將不再會有想要伸手的欲望,而后來,當我們再說孩子「你真懶」的時候是不是就容易引起溝通矛盾呢?
畢竟在孩子眼中,當初不讓干家務的是父母,現在讓干家務的又是父母,如此糾結的溝通又讓孩子如何平心接受呢?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里的最大誤區,讓孩子從小適當參與家務活有助于獨立能力發展,勞逸結合下的學知模式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身心成長。
4、不停催促
踩坑溝通:「作業寫了沒、書背完沒有」
糾正后:「我記得你今天好像還有一件事情沒有完全,你還記得嗎」
想要孩子磨蹭,只需要在身邊不停地催催催就可以了,催孩子吃飯,催孩子寫作業、催孩子睡覺、催孩子睡覺…這種催促下少不了父母的責罵和嘮叨,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磨蹭、越來越讓你抓狂了。
這是因為,小朋友長大之后需要獨立生活空間,他們不再希望父母在身邊不停地嘮叨催促,因為這就像是蒼蠅一樣在耳邊不停的嗡嗡嗡,提醒孩子「你錯了,你錯了」,試問有哪個孩子能開開心心地接受自己的錯誤呢?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存在某方面缺陷、和錯誤時要學會有方式溝通,不要張口閉口就是對孩子的糾錯嘮叨,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回憶自己某些方面的欠缺,自主性的認知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時對親子關系的緩和也大有利處。
5、打壓好奇
踩坑溝通:「一整天就不停地問這個、問那個,你煩不煩呀」
糾正后:「寶貝,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分享嗎?媽媽早就等不及了哦」
孩子和父母之間,最好的親子關系就是保持那無話不談的朋友感覺,好的關系都是樂于溝通、善于傾聽
,如果孩子向我們分享一天發生的趣事,而父母認為這是和學習無關的事情就滿是敷衍,天天說孩子的缺點、甚至把他們說的一無是處,漸漸地,失去自信光環的孩子就會慢慢成為你眼中的懦弱膽小。
優秀的孩子都是在生活中善于思考、勇于創新,如果家長一開始家長就拒絕孩子「學習以外」的話題,那每天只溝通「作業寫完沒有」、「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能把作業寫完」,可以想象一下,這樣古板嚴肅的溝通讓孩子怎樣回答呢?回答得不滿意將又是滿口批評責備。
實際上,有的時候我們經常批評孩子滿口謊話,其實這只不過是孩子為了「討好」父母的無奈之舉,好奇源自于興趣,興趣又和學習緊密相連,想要孩子做一個積極向上、樂于學習的優秀生,那麼保持好奇的
探索樂趣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堅強的后盾,當孩子探索越多、成長的知識越豐富時,他們張口就來的出口成章就是優秀的真實反饋。
6、使勁寵溺
踩坑溝通:「寶貝,你說的什麼話都是對的,想要什麼都給你買」
糾正后:「你覺得這樣做對嗎?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呢?」
慣壞一個孩子非常簡單,只需要每天不停地寵溺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他什麼,孩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樣完全脫了僵的野馬式生活狀態,看起來似乎是孩子的獨立自主,其實沒有引導的獨立自主就像是一瓶墨水,一倒進水里就漆黑一片、就有些看不到未來。
這是因為小朋友的心智發育不夠成熟,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和抗誘惑能力都比較差,生活中稍微一些放縱都會形成大的懸殊,就拿孩子玩游戲這件事情來說,如果父母不管、不加以引導,讓孩子在
自由自在的生活形式下,除非斷網、手機沒電了,否決孩子恐怕都不會讓屏幕變黑,引導教育也是家長對孩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實,一段教育里最需要成長、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是父母,孩子也是由我們一手塑造的,每一個小朋友生下來都猶如一張白紙,你眼中的孩子是什麼樣子、將來就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把孩子教育成自己眼中的模樣,也希望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在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