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班里有幾個愛哭的小孩子,動不動就哇哇大哭了,如果不是家長在一邊看著,還真以為這孩子被老師訓慘了呢。
與之相反的是,有的孩子內心格外強大,即便是老師說了什麼,這種孩子也很少用哭來表達情緒,解決問題,他們會以一種更理想的狀態來看待事物,處理自己的行為。
咋看起來,這種不哭的孩子還挺了不起的。可也有人說,孩子愛哭也不錯,不但宣泄了情緒,還擁有更多的關注。
那麼,到底孩子遇到事是愛哭好,還是不愛哭好呢?其實,不用說教,看看這兩種孩子長大后這幾方面的差別就知道了。
從小就哭的孩子成年后情緒處理得相對更好,因為早期的哭的過程其實也是幫助孩子減壓的過程,好多煩躁的難過的情緒可能會在哭泣中慢慢疏散開來,更有利于孩子的情緒修復。
而那些能忍得住不哭的孩子反而是將壞情緒壓抑在心里了,看起來孩子堅強懂事到讓人心痛,但其實,這就是一種折磨,長期壓抑在孩子的心底,隨著年齡增加,遇到的問題和壓力也會越來越多,這時候他們就可能會因此而崩潰。
愛哭的小孩子其實還是比較有同理心的,因為他們懂得換位思考,懂得理解別人,更愿意站在他人立場想問題,而不愛哭的孩子,因為自己都無法面對自己,所以也不可能會輕松面對別人。
別看孩子平時愛哭,但遇到問題時,他的承受力反而更強,對于痛苦的感受力要小頓感得多,可不愛哭的孩子因為平時忍著不敢隨便表達自己,所以也更加敏感,他們很難在愛意里體會到愛,所以,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明顯很低。
由此可見,孩子愛哭不是壞事,家長要好好安撫這個愛哭的寶寶,好好保護他的自尊心,讓他們學會用其他科學正確的方式來替代哭這個表達情緒的做法。
具體的做法,家長可以參照以下幾點:
一、給孩子充分哭的時間
孩子哭的時候,家長不要離開,也無須多話,靜靜地陪著孩子的身邊就行了,任憑他哭出心里全部的委屈。
二、給孩子內心力量
孩子哭的時候,如果身體依靠過來,我們索性抱住她,拍拍他們的后背,輕柔地撫摸撫摸他們的手臂,給孩子強大的內心的力量,而不是對孩子粗暴推開或者語言暴力。
三、給他們恰當的幫助
孩子還小很多事都需要家長的幫助,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一味地打壓孩子怎麼可能會健康成長呢?所以,父母一定要學習科學的方式方法,按照他們自己的成長方式探索和尋找孩子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