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母子連心」,在沒生孩子之前,只覺得這是個「比較玄的概念」。直到生了2個娃,全職十年,才發現,與其說是「媽媽和孩子心靈相通」,不如說「是媽媽辛苦帶娃的經驗之談」。其中的辛酸苦辣,真的只有當媽了才能體會。
曾記得大寶快一歲的時候,某天我跟孩子爸說:「估計女兒要生病了」。當時婆婆聽到立刻反駁我:「孩子好好的、沒有咳沒有鬧,別整天說些難聽的話!」。就在我說完這話的第三天,大寶得了重感冒,也經歷了人生第一次拍片輸液。
我為什麼能提前預料到?其實真沒什麼可神奇的。寶寶太小的時候雖然無法準確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是帶過娃的媽媽都知道:寶寶在感受難受的時候,身體會發出3種提示。只要媽媽細心,就能有所察覺。
之前明明睡得好好的寶寶,這兩天突然開始睡眠改變了。具體表現為:
之前能睡整覺的,這兩天晚上要醒個幾次; 突然睡著睡著就大哭起來,并且安撫起來時間長、不容易; 白天的小睡突然改變,變得難哄睡、愛哭鬧。
好像一夜之間化身「睡眠小惡魔」,非常折騰人。感覺不對勁、卻又說不上哪里不對勁。當寶寶突然睡眠變差,且并沒有處于睡眠倒退期(4個月、8~10個月、12個月、18個月),那麼家長需要引起警惕,這可能就是寶寶身體感覺不適的預兆,及時細心觀察。
一旦發現寶寶突然睡眠變差,媽媽提前做好三步預案工作:
第一步:用排除法,判斷寶寶睡眠變差的大概原因,是不是睡眠倒退期。
比如寶寶是不是剛打了疫苗、是不是突然變季因素等。
第二步:觀察寶寶有沒有其它不適,比如不愛吃奶/吃輔食、哭鬧難以安撫;
第三步:如果最后總結是寶寶真有可能即將生病,可以通過一些緊急預案來處理,比如干燥季節喂點水、適當減少輔食攝入、出汗及時更換衣物等。一旦演變為真的不適,及時帶寶寶就醫。
曾記得,我家大寶出生后一個月,突然鼻梁上有青筋若隱若現。當時覺得這可能是寶寶皮膚薄,所以能看到青筋。比較有經驗的婆婆,看到過感嘆地說了一句「鼻梁有青筋,將來可能是磨娘精」。沒成想被婆婆一語中的,大寶如今6歲,從小就不怎麼好帶。
一年到頭生病的次數比較多、睡眠也不好、各個方面都別同齡孩子難帶很多。
這也導致我在帶娃時尤為小心翼翼,只要孩子一個不起眼的異常,我基本就能猜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一般來說,孩子在生病之前可能有這些面部表現:比如鼻梁上青筋凸顯、舌苔變白、臉色感覺黑黑的、甚至單眼皮突然變雙等。
不光我家大寶,我家二寶也是,每次生病表現出來之前都會有這些表現。雖然這不是孩子身體不適的準備判斷標準,但是如果寶寶有這些表現,家長就需要引起警惕。
我女兒現在6歲,她每次生病之前,都會出現莫名其妙地哭鬧、發脾氣。比如積木玩著玩著掉地上了,發脾氣哭鬧;給她夾了一個不愛吃的菜、發脾氣不吃了;午睡醒了要哭要長一段時間才能平靜下來等。但作為媽媽的清楚,平時的她不是這樣的。
沒有天生就愛哭鬧、磨娘的孩子,孩子愛哭鬧、脾氣變差,多是源于[生·理·需·求]或心理需求:
比如肚子餓了、拉了;
害怕、沒有安全感、分離焦慮、離不開媽媽、想要媽媽抱著;
身體不適等。
其中普通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媽媽的短暫安撫就能讓孩子平靜下來。但如果寶寶是身體不適,短暫的安撫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出現安撫住了,隔一會又哭的現象。給人的感覺就是「孩子特別難帶、磨人,讓人精神體力吃不消」。
一旦發現孩子突然脾氣不好,愛哭鬧,先做排除法,回想下孩子平時是不是這樣;再綜合其它表現,最后多細心觀察孩子的大小便、飲食以及睡眠情況綜合判斷。一旦出現不適及時就醫。
孩子生病不是突然的,一開始會有一些比較異常的「表現」。
就跟我們大人的感受一樣,在生病之前會睡不好、吃不香、身體慵懶等,這些都是一些潛在暗示。如果媽媽是全職照顧孩子的,時間久了自然就能摸出其中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