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乏會出現,寶寶喜歡粘著媽媽的現象,對媽媽如影隨形,一刻也離不開,對于寶寶的粘人,媽媽既感甜蜜又有點無奈,愛寶寶想陪伴他是真,但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自己要忙的事情,需要獨立的時空。
琪琪家一歲多的寶寶就是個粘人的寶寶,寶寶一刻也離不開媽媽的身邊,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即使是寶爸,在媽媽面前也要靠邊站,一旦琪琪離開寶寶的視線,去吃個飯、喝口水,上趟衛生間,寶寶都會哭鬧不止。
面對寶寶如此的粘人,琪琪深感無奈,簡直是哭笑不得,那麼寶寶為什麼對媽媽「情有獨鐘」,化身「粘人精」,對于寶寶粘人的情況,父母又該如何做好引導?
1. 先天性的情感
寶寶是父母之間愛的結晶,共同孕育出來的生命,爸爸對寶寶也是十分重要,但是仍然無法取代媽媽在寶寶心目中的地位,這其中有先天性因素,從而出現寶寶與媽媽之間天然地更加親近。
寶寶在媽媽的子宮里待了十個月,這期間寶寶聽著媽媽的心跳,感受著媽媽的一呼一吸與喜怒哀樂,這些存在讓寶寶感覺到安全感。
而當寶寶與母體分離之后,來到陌生的世界,由于缺乏安全感,就會粘著媽媽,傾聽媽媽的心跳聲、聞媽媽身上的味道,這些熟悉的存在,會讓寶寶獲得安全感,覺得安心,因此寶寶喜歡一直粘著媽媽。
2. 分離焦慮癥
在6歲之前的孩子,一般都會存在分離焦慮癥,分離焦慮癥是指孩子在與熟悉的環境與親密的撫養人分離之后,會出現焦慮、緊張、不安等情緒障礙。
媽媽是寶寶最親密的人,媽媽的懷抱與關注會讓寶寶感覺到安全,一旦媽媽不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寶寶就出現不安、緊張感,為了避免這些不舒服的體驗,因此寶寶會粘著媽媽,不愿意與媽媽分開。
3. 缺乏高質量的陪伴
所謂的陪伴,不是人在身邊,而各自忙碌,毫無交流,高質量的陪伴是是關注,是交流,是共鳴。
有些父母在帶寶寶的過程中,把寶寶放在一邊,自己忙自己的,寶寶得不到關注,就會通過哭鬧來引起媽媽的注意。這種缺乏高質量的陪伴方式,會讓寶寶更加渴求媽媽的關注,從而越發依賴、粘人。
1. 對寶寶言而有信
當媽媽有重要的事情要忙,而寶寶卻粘著你不依不饒,哭哭啼啼,無可奈何之下,媽媽就會哄騙寶寶說道自己一會就回來,而寶寶苦等許久,不見媽媽歸來,很顯然是媽媽失信了,這對寶寶的傷害很大。
對于媽媽的失信,下次再遇見同樣需要與媽媽分離的場景,寶寶便不會輕易相信媽媽一會就回來的「鬼話」,因為害怕長時間與媽媽分離,便會緊緊拽著媽媽不讓離開,變得越發粘人。
因此媽媽對于寶寶一定要言而有信,在彼此之間建立信任機制,說分開之后幾點回來就幾點回來,讓寶寶信任你,下次離開就不難。
2. 讓其他家屬加入照顧寶寶的行列
導致寶寶對于媽媽過于依賴的原因是相互的,有寶寶的因素,也有媽媽自身的原因,媽媽出于對寶寶的愛,對其所有的事情都大包大攬,才會出現這種依賴與反依賴。
對于寶寶的照料,媽媽應該適當地讓爸爸或者其他家屬成員,比如爺爺奶奶一起參與。可以讓家屬帶寶寶從十分鐘到半小時到一個小時,讓寶寶漸漸適應媽媽不在身邊,適應分離。
3. 給予寶寶高質量的陪伴
在幼齡之時,寶寶是依賴父母而生活的,父母是寶寶的全世界,寶寶需要獲得更多父母的愛與關注而生活,因此父母在陪伴寶寶的時候,一定要將注意力放在寶寶的身上,給予高質量的陪伴。
一邊玩手機,一邊陪在寶寶的身邊,不過是形式主義式的陪伴,根本不算陪伴,對于寶寶的成長也并無益處。
寶寶總是喜歡粘著媽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出于自身安全感的需求,也是出于對媽媽的愛,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媽媽要保持耐心,多給予寶寶關愛與關注,呵護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