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現實生活中大家都見過孩子撒潑打滾的一幕,或是在商場或是在超市,屢見不鮮。有些家長因為尷尬會抱著孩子快速離開,而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繼續哭選擇妥協,不過下面這位爸爸對女兒的做法受到了網友的爭議。
一個周末,爸爸帶著5歲女兒去商場里玩,女兒看中了兒童玩樂區一個非常炫酷的飛機模型,吵著讓爸爸給買。爸爸明確表示家里已經有類似玩具,不可以再買了,誰知女兒躺在地上威脅爸爸「你不買我就不走了」,試圖等爸爸心軟。
沒想到爸爸也不堪示弱,看見女兒撒潑打滾的樣子又進行了一番引導「快點起來,爸爸要生氣了」,女兒沒有絲毫停頓,即便用媽媽進行說教也無動于衷,最后父親一直在原地看著,父女倆僵持了3個小時女兒才起身離開。
以上其實是一個視訊里的內容,大多數人為這個父親的冷處理點贊叫好,但也有人說這是在對孩子實施冷暴力。
那麼遇到孩子在公共場合撒潑打滾的情況,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什麼呢?如果是在餐廳里、商場里、捷運上、電梯間等場合,孩子的哭鬧肯定會影響到其他人。這時候大人不要制止和嚴厲指責,告訴孩子「這里不是在我們家,會影響到其他人」,盡量保持平和冷靜,裝作若無其事等幾分鐘再作回應。
要是孩子停止了哭鬧,就上前抱抱他讓他知道自己是被在乎的,換一個安靜的場合進行溝通。
如果哭鬧升級,那麼請給周圍確定被影響到的人道歉并迅速帶離孩子,語氣溫和地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但是我們不應該影響別人,現在我們找一個不影響別人的安靜地方,媽媽/爸爸陪著你難受一會兒」,等他情緒完全發泄完畢。
面對孩子想要買玩具求而不得的哭鬧現象,家長可以說「寶貝你可以哭,但是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是不可以的,會影響到別人,也是不尊重媽媽/爸爸的表現。你可以哭出來,或者我們抱一會」。
最好的預防針就是出門前跟孩子提前說好怎麼做,一旦他在不適合的場合持續哭鬧,大人可以「只做不說」,直接抱著孩子離開人群一會兒,然后溫和且堅定地執行之前的約定。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曾說:孩子所有的情緒都應該被認可,但不是所有的情緒表達行為都可以被接受。
一個孩子,能在公共場合號啕大哭和父親整整僵持3個小時,肯定不是他突然間就能積攢這麼大的能量,而是因為他知道這個方式有用,所以他才敢。一旦家長多次妥協,那麼孩子就會習慣用這種哭鬧纏住大人。
舉個例子,面對孩子撒潑打滾買玩具這件事父母可立的規矩為:公共場所不可大聲喧嘩哭鬧,尊重大家對公共空間的使用權;情緒激烈時不可踢人或者自傷;購買玩具應「按需」而非「按欲」。
在平時或者孩子情緒平復之后,告訴孩子那些會傷害別人或者自己的行為及言語、違反公共場所的基本規則,以及和道德法律相關的事情,都是不被允許的。
當然,任何規矩剛開始建立和執行的時候都會受到孩子和父母自身行為慣性的阻撓,這需要大家很大的耐心去堅持,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