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一直比同齡人要乖順許多,豆豆媽常常感到欣慰。可是當豆豆上大班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行為——鉆桌子。
豆豆有多癡迷這個行為呢?桌子底下是他回家后的必經之路,平時玩玩具、看繪本也都喜歡在這里,有時候怎麼勸也不出來,每次看到這豆豆媽心里又擔心又著急,擔心他是不是有什麼心理問題。
其實孩子鉆桌底這個行為本身不奇怪,尤其是到了會走會跑的時候,桌底便成了很多孩子的秘密基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喜歡鉆桌子,孩子到了「空間敏感期」
在前六年,孩子是通過動作、運動和感官獲取信息相結合進行學習的,而這些早期的感官經驗和動作學習,對他們生理與心理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這期間孩子會經歷一個「空間敏感期」,這時候他們對于物品的大小甚至腦袋的形狀都是沒有概念的,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拿自己和這個物品作比較,慢慢感知這個物體有多大、有多長。
相應的,扔東西、鉆衣柜、爬桌子、鉆縫隙也是孩子們的愛好之一,而處于空間敏感期的孩子會通過物體的位置、物體的運動來探索空間,包括同一平面、曲面、立體空間,來得到空間感,形成空間概念,是成長的一種體現,而且鉆桌底還能帶來兩大好處:
當孩子還是小胎兒在媽媽的肚子里時,溫暖狹小的子宮就是他安全感的來源。所以由于尋求庇護和安全感的本能,孩子在鉆桌底這種相對來說較為封閉的小空間中也會得到一種安全感
就如山洞是原始人的天然「保護所」一樣,熟悉且狹小的空間會讓孩子獲得確定性和安全感,如此說來還有什麼比家里的桌底更適合呢?
孩子在桌子下面鉆來鉆去,是對空間自發的探索行為,他會思考如何舒展肢體躲進這個小空間,在一個新環境里如何移動身體夠感覺最舒服,慢慢明白桌子的邊界感是安全的,把頭伸出窗戶是危險的。
這樣當孩子去到一個全新的陌生環境,他可以迅速對周圍做出認知判斷,快速適應這個新環境,對于孩子的社交非常有幫助。
當孩子喜歡在桌底鉆來鉆去,聰明媽媽會這樣做:有一個朋友用快遞紙箱粘在一起,做了一個大大的「樹洞」,孩子如獲至寶,時常邀請媽媽進來坐。
建議媽媽們可以提前將較大的紙皮箱收藏起來,和孩子剪出門窗、做一個洞穴、做一個紙箱屋,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對空間進行探索。
不過有一種情況可能是缺愛的表現,家長需要引起注意:當父母發現孩子經常一個人躲在桌底下,并且神情一點兒也不輕松愉快,甚至充滿焦慮或悲傷,這可能是孩子遭遇到困難或挫折的表現。
有些孩子被家人打罵、嘲諷、冷處理對待或被忽視的時候,就喜歡鉆桌底,因為父母造成的安全感缺乏短期內很難消除。
另外還可以詢問家里其他人或者老師,結合生活中孩子的日常表現綜合分析,一旦發現孩子心理存在過不去的坎,就要及時指引他走過去,父母才是比桌底更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