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班主任透露:班級里成績靠前的孩子,通常來自于以下三種家庭,特別是第三種。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績靠前,但是一個班里成績總是有好有壞。
為什麼老師同樣的教,孩子之間的差異卻這麼大?
多數家長會把問題歸結在孩子身上,比如孩子學習不認真,學習習慣不夠好,智商不夠等,而采訪大學聯考狀元們總會發現,其實好的教育,都是在「拼爹媽」。
比如學霸武亦姝的家庭,爸爸每天4:30后就不用手機,專心陪兩個孩子。山東大學聯考狀元孟令昊提到,自己的家庭特別民主,爸爸媽媽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即使考砸了,也一直都是安慰我。
宋慶齡曾說道:孩子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而優秀的父母總是相似的。
資深班主任也曾坦言,班級里成績靠前的孩子,通常來自于以下三種家庭。
重視成績幾乎是每個家長都會注意到的,但是成績的背后是什麼,是孩子的學習習慣。有遠見的家長,不會盯著當下的成績,而是很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
小學階段就給孩子制定好規則,每天閱讀30分鐘以上,練好字,放學回家先完成學習的事情再完,成績出來不盯著分數,而是查找孩子的弱點趕緊補上,這些看似都是小的習慣,但是日積月累,孩子的學習就會穩步前進。
環境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為什麼大家都希望孩子進名校,除了好的師資外,更關鍵的是好的圈子和氛圍,會讓孩子變得積極自律。
孩子不愛聽,卻善于模仿,想培養孩子的自律,父母先以身作則,用好的榜樣去影響孩子很關鍵。
不希望孩子拖拉,自己做事也要高效,希望孩子寫作業時專心,比起在旁邊邊刷手機邊盯著,拿本書靜靜陪伴效果會更好。
前段時間一位初一學生的英文作文在網絡走紅,孩子爸爸曬出家中的裝修圖,大家紛紛感嘆,孩子不優秀才怪。
孩子爸爸是位醫生,他表示,自己家里不大,客廳、臥室、走路,都放上了書架,家中都沒有電視。因為他們自己愛看書,所以孩子也跟著一起看。
總結下來,歸根到底,當下的教育環境,拼的是父母的眼界,給孩子創造的環境,以及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