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猜不到,孩子缺乏管教,會無知、作惡到什麼程度?
前幾天看了一個新聞,廣東男孩,為了刺激,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把搶走了乞討老人手中的11元錢。
事后,搶錢的孩子更是發朋友圈炫耀:這是我從乞丐那搶的錢,請你們喝奶茶。
好友留言斥責,兩孩子居然霸氣回復:搶你錢了?下次搶你的!
隨著事件的發酵,兩個孩子不得已發了道歉信。
可并沒深刻意識到錯在哪,反而指責網友是鍵盤俠,不肯放過他們。
我不知道孩子成長,是怎麼接受的教育。
但他們能走到今天,父母一定不無辜。
孩子早期沒管好,青春期之后,父母就會有操不完的心。
小時不管,長大就管不了
李玫瑾教授談早期教育時,講過一個故事。
四個輟學少年,游蕩在社會,為了整點錢去網咖,模仿電影把同學騙到工地,殺害了同學。
用其中一個孩子的話說就是:反正我們都不到18歲,法律不能判死刑。
果真,後來的判決,四個孩子,無一死刑。
為了找到他們犯罪的真相,李玫瑾教授走訪少年的家庭,驚訝地發現:
四個少年,父母沒有任何犯罪記錄,也沒有單親,離異,家庭困難。
問題出在哪?
其中一個父親說到:
你們不知道啊,這孩子不是我不管,打過也罵過,可是我管了他不聽!後來就管不了了!
李玫瑾教授一語中的,很簡單,問題往前看,12歲之前。
有些性格問題,父母早年不管好,之后就管不了了。
比如,童年期,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他在各種要求中,會不斷試探自我邊界。
父母一方面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感,一方面又要杜絕孩子過度任性。
此時,如果父母管教得當,孩子就能養成好習慣,也愿意遵守社會規范。
如若不然,等到孩子有破壞力的時候,再管就來不及了!
因為人的心理發展是有順序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核心任務。
你一旦錯過某個階段,再想彌補,就需要成倍的付出。
把握教養最佳時期,管教事半功倍
李玫瑾教授曾說:養育的最佳時期,是依戀期。
因為孩子從降生到12歲之前,無論認知發展,還是身軀發育,他注定只能依賴養育者。
父母的關心、照顧、幫助、引導,讓孩子有安全感,他的心理需求也有滿足感。
當孩子認為父母值得信賴,安全的依戀關系就能發揮積極作用。
溥儀曾在自傳中談到,小時因漫天的寵愛,無聊時,就常捉弄太監。
有一次,大冬天用冷水噴一個老太監,差點把老太監噴死。
溥儀的師傅就以仁術之道,勸導他不可以這樣做。可溥儀一句話也聽不進去。
唯有一人可以阻止溥儀,是他目不識丁的乳母王焦氏。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溥儀從小由乳母帶大,乳母的陪伴和照顧,讓溥儀對她產生了依戀。
早期依戀關系牢固,未來管教孩子就有了情感資本,孩子也會服從管教。
相反,在孩子早期,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管教,12歲之后必然不服管。
在教育領域,就有專家把3-10歲稱為「潮濕的水泥」期。
說的就是,孩子的早年就像「潮濕的水泥」,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孩子85%-90%性格、思維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這意味著,孩子早年性格的形成,取決父母的教育。
父母如何管教,孩子才會聽
孩子依戀你時,你才能影響他。
依戀關系是管教孩子的基礎,想要從小管好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3件事。
1、高質量的陪伴,在于看見孩子
養育一個孩子,不僅僅是吃飽穿暖就行,他們還有心理需求。
在孩子生命初期,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
此時,親密撫養的缺席,會大機率導致孩子缺乏人性。
因此,早年,父母一定要多陪伴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多用高質量溝通,讓孩子感覺被重視。
趁著吃飯時間,問問孩子今天過的怎麼樣,和伙伴相處的好不好,在學校有沒有人欺負你。
如果孩子受到委屈,父母一定要幫孩子出頭,無論是去學校調解,還是為孩子獻計獻策。
父母「看見和回應」孩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慰藉。
讓孩子感受到彼此心得靠近,他便愿意信賴父母,這就為管教打下基礎。
2、有邊界的限制,培養孩子安全感
在孩子12歲之前,任何父母都要為孩子立規矩、定界限。
父母不要覺得規矩是種束縛,孩子喜歡父母幫他確定方向,這樣會讓他有安全感、歸屬感。
最簡單的辦法是:
和孩子面對面,看著他的眼睛,平和而堅定地告訴他該怎麼做,
如:請把手機收起來,然后在旁邊看結果,等孩子做到后,給予具體的表揚。
迫于被注視的壓力,大多數孩子都會按規矩做事,這就是一個好開端。
父母要知道:依戀不是讓孩子說的算,而是通過依戀作用,讓父母能發揮出關系的主導權。
有了主導地位,孩子才更容易服從。
3、即使離開,也要給孩子情感聯結
今年,航天員王亞平出征太空時,屏幕拍到一只小兔子玩偶。
這是女兒最喜歡的玩偶,她送給媽媽,正是一種愛的表達。
無論是父母出差,還是去外地工作,我們可以通過一件有意義的東西,與孩子建立情感的聯結。
我們也可以讓孩子畫畫,制作卡片,甚至做家庭相冊,只要父母與孩子有連接,孩子就不會產生拋棄感。
當孩子安全需求始終被滿足,他反而容易看見父母的艱辛與偉大,愿意聽從父母的教導。
很多父母都有一種感觸:孩子一轉眼就長大了。
即便人生幾十年很漫長,但能塑造孩子性格底色的,卻只有短短十幾年。
父母看見早期教育重要性,甚至愿意投入時間、精力、金錢去管教。
那麼,我們的孩子無疑是幸運的,他的人生會因父母的用心而幸福。
這不是說早期教育缺失,孩子接下來的人生無藥可救。
而是養育管教不該是賭博,靠著僥幸心理,忽視和逃避父母的管教責任。
因為一旦錯過某個階段,父母再想彌補,或許付出成倍的代價,后果還不盡人意。
早點管教孩子,就是為孩子人生留后路。
如若不然,孩子余生每一步都是未知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