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想哭時,你是會先讓他先哭一會兒,再去引導他解決問題呢?還是會阻止他哭呢?
不同的做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前段時間,帶女兒在小區玩時,看見一個想玩搖搖車不成,反被爸爸訓斥的女孩。女孩可能也就兩三歲的樣子,站在那里一動不動,兩眼噙滿淚水,嘴角不停地打撇,想哭又不敢哭的樣子,實在是太可憐了。
看著女孩傷心委屈的樣子,她爸爸并沒有蹲下身安撫,反而拉下臉吼道:動不動就哭,看著就冒火,要哭你就站這兒哭個夠......
說完,女孩爸爸頭也不回地往前走,女孩見狀,迅速跑上去追爸爸。女兒疑惑的問我:她爸爸為什麼不許她哭呢?
她爸爸可能心情不好,我搪塞性的回答著女兒。想起委屈的小女孩,我想到了自己小時候,每次想哭時,父母總會說:你個男生,動不動就哭鼻子,丟死人了。
有了父母這句話,以后再大的委屈,我也習慣了往肚子里咽,從不對他人提及,也不通過眼淚來表現。
久而久之,在他人眼里,我就特冷漠、嚴肅,同學關系也不是特別好。
記得有一次,班上有個同學生了很嚴重的病,班主任提及時,都飽含眼淚。同學們在班主任情緒的帶動下,很多人都哭了,唯有我,雖然難受,也并未哭泣。
后來就有同學問我:同學生病那麼可憐了,你為什麼不哭呢?
哭也解決不了問題啊?我反問道,自那以后,同學們都說我冷血。殊不知,這都跟父母從小不允許我哭有關系。
而妹妹則不同,父母認為她是女孩子,愛哭是天性。所以妹妹每次一哭,父母就會去安撫。
有了父母的安撫,妹妹就更是放肆,任何事都會通過哭來解決,將動不動就哭演繹得淋漓盡致。
長大后,妹妹跟我的性格也截然相反,她活潑開朗,人緣好。到現在,遇到傷心事后,她也會選擇大哭一場,哭過之后似乎就雨過天晴了。
看著那個想玩搖搖車不成哭鼻子的小女孩,文文爸就很心疼,特想跟她爸爸說:讓孩子哭一會兒吧,別忍者,別將她逼成一個冷漠的人!
文文爸也是父親,非常清楚孩子動不動就哭、亂發脾氣,紛紛挑戰大人極限的樣子有多可氣。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父母可能真的想找個地縫鉆下去。
可即便是那樣,文文爸也想提醒父母,孩子委屈、傷心時就讓他們哭一會吧,別讓他們忍著不哭。
畢竟從小忍著不哭與動不動就哭的孩子,長大后,這2點差距很明顯,文文爸結合自身經歷及所查資料,來跟大家說說。
①身體健康程度不同
有研究發現:悲傷的眼淚有毒,若得不到釋放,會讓人憋出內傷,長期的忍著不哭就是自盡!
究其原因,心理專家們認為:人在悲傷時,眼淚中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而它是由于精神壓抑而產生的有害物質,若長期堆積在體內得不到釋放,就會有害健康。
雖然這只是一項研究,可信程度不得而知。但在文文爸看來,孩子有情緒,想哭時就讓他哭出來吧。就像妹妹常說的一樣:哭過之后就會雨過天晴,天大的事兒,哭一場就好了。
動不動就哭的妹妹,雖然常被人說「沒心沒肺」,但她卻活得輕松、陽光,身體也很健康,從小就沒生過啥病。
而反觀那些長期忍著不哭的人,個個看上去就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還易患上抑郁癥。
所以,當孩子想哭時,就讓他們哭出來吧!將悲傷情緒釋放后,反而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②愛哭的孩子,更懂得表達情緒,將來更聰明
有研究者發現:孩子的性情與智商有關,尤其是低齡嬰幼兒。他們將孩子按照性情好的、壞的、不好不壞得分為3組,分別測試其4-5歲時的智商。
結果發現:性情「壞的」一組智商得分最高。
研究者給出的解釋是,「性情壞的」孩子,在家長會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與照顧,從而潛移默化地開啟了他們的智力。
而那些「性情好的」孩子,因為「乖」反而被父母忽視,長期一個人而影響了智力的落后。
雖然這項研究的準確度有待商榷。但常言道: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哭」不僅是孩子在與父母溝通交流,更是為了吸引父母注意,在表達他們的情緒。
孩子在哭的過程,也是他們在學習控制情緒、表達情緒及應對情緒的過程。如果每當孩子想哭時,父母就簡單粗暴的讓孩子忍著不哭,堵住他們的情緒出口,就會阻礙孩子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
那些長期忍著不哭的孩子,看起來很堅強,但多數是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甚至表達感情,在與人相處時,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孩子動不動就哭,難道就要放任不管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當孩子想哭時,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把悲傷情緒發泄出來,但不是放任不管。
首先,用語言來描述孩子的情緒
比如當孩子想哭時,你可以蹲下身,溫柔地問孩子:你現在很委屈,是嗎?
這樣一句話能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通過語言描述出來。
低齡孩子都是「情緒腦」,還沒有學會如何控制情緒。教會孩子用語言描述情緒,讓其用理性思考,不僅能減少怒火,還能促進「理智腦」的發育。
其次,引導孩子分析情緒
比如詢問孩子為什麼委屈?是爸爸錯怪你了嗎?找到孩子委屈的情緒源頭。
然后告訴孩子,如果爸爸被人冤枉,也會感到委屈。這句話能讓孩子放松警惕,愿意將內心的話講出來。
緊接著,跟孩子道歉,讓孩子感受到,爸爸是理解自己的!這樣的分析過程,不僅有利于平息孩子的委屈、怒火,還能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不再動不動就哭泣。
最后,帶著孩子反思情緒
比如你剛才很委屈,如果不跟爸爸分享出來,我就不知道你委屈的原因,也無法解決問題。
爸爸看著你委屈,我也很難受,但是你分享出來了,爸爸就知道原來是錯怪你導致的,跟你道歉后,是不是就不那麼委屈了。
這個過程,不僅能讓孩子知道,發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能引導孩子體會感受他人的情緒,增強共情能力。
總之,當孩子想哭時,我們要允許他宣泄情緒。只有把不愉快的情緒宣泄掉,才可能再次擁有預約情緒,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