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兒子太脆弱了,動不動就哭,將來怎麼能成大事呢!」
認識的一位姐姐每次談起小孩,都會發出這句感慨。一旁的兒子聽到母親說這句話,就會默默地把頭低下,臉色漲紅。
我也曾試圖阻止這位姐姐盡量不要著急給小孩下定論,可稍微開了話頭,她便說得更加起勁,久而久之,我便不再去插手。
可每每想起那個孩子的模樣,我都不禁回憶起某位博主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每一個被父母貼上標簽的孩子,都是被細繩拴住的象。」
孩子拼命想掙脫,可掙扎得越厲害,傷自己越深。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經常被別人定義,下某種結論,他們就會做出「印象管理」,自己潛移默化地會往所貼的標簽內容上靠近。
簡而言之就是,你經常說孩子什麼樣,他們以后可能就會長成什麼樣。
例如,你如果經常說孩子脆弱、笨、不聽話等,小孩可能潛意識中就默認自己是父母形容的那個樣子,這種心理暗示會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言行舉止。
尤其是在孩子六歲以前,他們的【自我】還沒建立完全,容易受到周圍人的言論影響。
特別是父母或者老師等權威型人物角色,如果這類人群經常給小孩貼負面標簽,無疑會扼殺孩子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而男孩情況更加特殊,由于他們外表看著粗糙、神經大條,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往男孩的身上套上許多枷鎖,認為怎麼說小孩都不會傷心。
實際上,男孩也很脆弱,早期的心理疏導是尤為重要的,很多男孩由于從小缺乏心理安撫,所以長大后才會出現各種不良行為以及情緒失控、冷漠等問題。
1、「男孩子還哭,也太丟人了」
很多人都會把男孩的哭泣與「軟弱」這個標簽聯系起來,好像男孩生來就是戰神,不允許表露出他們脆弱的一面。
實際上,這從心理發育學的角度上來看,是非常殘忍的一件事情。
美國有名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在《男孩不該走的路》一書中提到:
「傳統文化對男性的刻板觀念,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阻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這種錯誤的情感教育,使男孩們遠離了健康的溝通、情感的認知及表達。」
阻止男孩哭泣,就是在讓他們滅掉自己的情緒宣泄,可負面情緒并不會因此消失,而是會壓抑在男孩心里。
一旦超過他心理承受的范圍以內,他們可能就會選擇用其它的形式來發泄。
例如暴力手段或者是逃避行為。
所以,我們會發現從小沒有被父母好好接納過負面情緒的男孩,他們要不變得叛逆乖張,情緒暴躁,易怒易失控;要不就是壓抑自卑,唯唯諾諾。而無論哪種情況,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都是不利的。
而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他們明白讓男孩成為一個正常的人,既能堅強勇敢,又不用掩飾脆弱,他們的每一種情緒都會得到父母的接納和包容。
父母先學會共情,才能讓孩子養出一顆有愛的同理心,將來在社會上更加有責任感,更能共情別人。
2、「你娘們唧唧的,沒一點男孩樣兒」
★刻板的性別區分,可能扼殺孩子的天賦
童年玩伴中有一個小男孩特別喜歡織毛衣、做手工,別的男孩都在大院里打陀螺、玩射擊游戲,他卻混在女生堆里織毛衣,而且樣式做得比女生更好。
男生們見到他這樣,總是會嘲諷幾句「娘們唧唧的,沒有一點男子氣概」,就連他的母親也不支持兒子做這件事,還把他用了一個月才織好的毛衣燒掉了。
男孩憤怒不已,可又畏懼母親的威嚴,只能偷偷瞞著母親繼續做手工。上次同學會,偶然得知這位朋友如今已經成了一名設計師,還開了好幾家店。
現在想想,如果當初他因為母親的打擊而放棄了這件事,可能就沒有現在的成就了。
其實有時候我們作為父母,真的沒必要一直給孩子灌輸刻板的性別觀念,認為男孩就該做這些,女孩就該干那些,它可能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天賦。
★你的刻板印象,可能會增加男孩的「性別優越感」
你別像女孩一樣軟弱、沒有力氣、膽子小,這些標簽背后,會給孩子傳遞一種觀念:
女孩就是脆弱的、膽子小的、容易欺負的,而男孩則完全相反,他就該是厲害的人物,無形中增加了男孩的「性別優越感」。同時也會讓他們日后不夠尊重女性,包括自己的妻子和母親。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所謂的「普信男」,往往就是從小受家庭環境影響,所以自我感覺良好,看不起女性。
3、「男孩就要窮養,要學會吃苦」
「窮養兒」也是近幾年流行出來的概念,很多人會把男孩與「吃苦」這個標簽綁定。
從廣義的角度上來分析,如果想養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好男兒,確實要對其多加磨煉,培養吃苦耐勞的良好質量。
不過很多人在這方面走歪了,只懂得讓男孩吃「低級的苦」,在經濟上「富養女窮養兒」,不公正的家庭待遇,往往會令男孩感覺到自己在家不被愛,喪失安全感不說,還可能對手足產生嫉妒之心。
另一方面,不要為了讓孩子吃苦而吃苦,在身體和精神上折磨孩子,這不僅沒辦法讓他們成長,還可能消磨掉他們的斗志,使其破罐子破摔。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應該明白,男孩其實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我們既要讓他們明白社會的現實殘酷,也要給足他們呵護和關系,讓他們感受世界的溫暖,這樣他們才能變得更加全面,更容易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