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當爸媽后,才真切地知道帶孩子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不僅要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還要陪玩教他們所有的生活技能,培育出身心健康智商高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帶孩子任務,大機率下都是寶媽和婆婆負責完成,孩子爸多是在外拼搏養家糊口,然而卻有研究表明爸爸更適合帶孩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美國耶魯大學持續15年之久的跟蹤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和媽媽、奶奶相比,由父親帶大的孩子身心健康智商高,在學業上更容易成功,長大后進入社會有機會成才。 美國哈佛大學也有一項根據調查12年的研究結果:由爸爸帶出的孩子智商高,即便是單親家庭在男性的養育下,身心發展要更好。
由此可見,爸爸帶大的孩子還是有一定的智商優勢,可寶媽和奶奶為什麼要無辜躺槍呢?差異到底在哪兒?
1、男性帶娃,娃見識廣
由于生活所迫,很多90后、80后面對買房子貸款等壓力,在國內多數家庭都是交給婆婆帶娃。相比于年輕人,老一輩人向來節省、教育觀念老化、知識更新不到位、體力不支、見識較為短淺等,在孩子教育上容易入坑。
而寶媽經歷了孕育的艱苦旅程,雖然全身心會放在孩子上,但多數寶媽內心柔軟不想孩子受一點苦,在日后教育上容易心慈手軟,因過度溺愛從而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國家著名心理學專家劉心悅認為:從教育上,多數爸爸的見識比媽媽廣博有遠見。從小可以給孩子講故事、文化歷史、哲學,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要更好。」
2、爸爸帶娃,娃獨立
在日常帶娃中,寶媽和婆婆通常都會從女性思維出發,多考慮的是細致方面,如天冷給娃加件衣服、娃餓了多給吃點、娃衣服臟要換下來洗洗……和女性不同,男性則把帶娃重心放在孩子能夠自我獨立上。
曾見到過一位爸爸,他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剛開始是為孩子做讓孩子觀察和模仿,然后通過和孩子一起做,最后放手完全讓孩子做,娃逐漸適應后慢慢變得獨立。
「臨床心理醫師親子教育專家麥德琳·雷文表示:不要為孩子做他們已經能做,或者是幾乎自己能完成的事,才有利于培養獨立性。」
3、爸爸帶娃,娃受到的磨練更多
寶媽和婆婆帶娃往往不舍得孩子受累受苦,而男性帶娃不同,男性更能因材施教讓娃堅強,遇到問題能夠迎刃而上,其必要條件是要讓孩子有安全感,敢于探索未知世界。
聰明的男性還會從生活中啟發,如通過讓1~2歲孩子搭積木,告訴孩子能搭多高搭多高后,引導他聯想到同樣的真實場景,即躲開放重物和施工現場等危險的地方,讓孩子知道安全的重要性。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指出:每個孩子的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家長們在幼年時期建立,尤其是3歲之前這個階段,有助于他們的人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