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道理說,一個家庭中,誰帶孩子最多,誰就和孩子最親,這和孩子的依賴形態有著很大的關系。不過有一個角色很是例外,那就是家里的姥姥,即便是姥姥帶娃隨著孩子年齡增加,他和姥姥的關系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小邱就是被姥姥帶大的,可是孩子如今已經上了國中,回頭想想好像已經有半年沒有去過姥姥家了。姥姥時常打電話來詢問孩子的情況,孩子卻不太愿意和姥姥在電話里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反而和從沒有帶過他的奶奶親切得多。
過年的時候,媽媽爸爸也帶孩子回去姥姥家,可孩子吃完飯就催著媽媽爸爸回家了。都說,外孫狗子吃完就走,看著兒子的表現,媽媽心里不由得這樣想。想想過去,小邱小的時候,在幼兒園門口扒著門欄桿要和姥姥回家的樣子,真是不能不感嘆這個小家伙有點沒良心啊。
其實,對于孩子的表現,你還真別亂給孩子下定義,這背后的原因可不都是孩子的問題。
原因一:孩子有苦衷,媽媽不知道
孩子慢慢和姥姥不親了,也可能和孩子長期不和姥姥接觸有關。盡管孩子是姥姥帶大的,但可能隨著孩子上學,姥姥好久不再和孩子見面,時間會沖淡所有的感情,尤其是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有更多新鮮的事情吸引著,很容易被新的信息沖擊孩子的大腦, 沖淡了孩子對于姥姥照顧自己的那些記憶。
原因二:姥姥的痛愛被分走了
小邱長大一些后,家里又多了大姨家的孩子,這時候,姥姥對于小邱的愛被表弟分走了。慢慢地小邱也覺得姥姥姥爺的眼里更多的是弟弟,而不是他了。
也的確是,由于弟弟更小,所以,姥姥家里的什麼事情都是讓著弟弟的,作為哥哥的小邱自然覺得自己被冷落了。時間一久,小邱就有了我是外人的想法。
原因三:去姥姥家還要保持形象。
小時候和姥姥很親,可好久沒有見到姥姥了,爸爸媽媽還要求孩子在姥姥家保持形象,別讓姥姥看見你退步了。
這樣一來,孩子的心理距離明顯被拉開了距離。反之,如果孩子在姥姥家才是最自由的,子自在的,那也就不存在和姥姥疏離的問題了。
原因四:爸爸媽媽把姥姥當外人
如果孩子爸爸是個大男子主義,那他的對待姥姥的態度就是外人的態度,而對于奶奶就是自己家人的態度,這樣孩子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把姥姥看做外人,而把奶奶看成自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