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前有這3種行為,暗示沒有「安全感」,家長千萬別大意
2022/11/17

我們常說「沒有安全感」,大概就是覺得,不踏實、不放心、內心總有些擔心害怕。

「安全感」其實就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可以追溯到嬰幼兒時期。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概括為5個層次。最低級的層次是生理(吃、喝、睡眠等)需求。

當這一需求得到滿足后,我們接下來最需要的,就是安全需要了。畢竟,沒有誰愿意一天到晚生活在擔驚受怕中。

而一個人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時期,是6歲之前。

因為6歲前的孩子,是人生中最弱小、最需要依附他人的時候。如果這時候他得不到足夠的安全保障,這種「不安感」,就會伴隨他一生,影響今后的行為處事。

一: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孩子6歲前有這3種行為,暗示沒有安全感,家長千萬別大意。

①害怕和小朋友玩

有位寶媽跟我說,自家4歲娃,在家里膽子很大,但一到外面,就不敢吭聲了。尤其是遇到小朋友玩,他從來不敢主動靠近。

在公共區域玩,自己玩得好好的。但只要別的小朋友走過來,他馬上退開,只等沒有人的時候,他才敢放心大膽地玩耍。

這種害怕社交的情況,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雖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獨自玩耍、不愿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階段,但絕不是害怕社交。

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社交中害怕被拒絕,也害怕被人言語或肢體傷害。所以,他不敢與小朋友們一起玩

②非常依賴媽媽

孩子一出生,最依賴的,就是媽媽了。

媽媽不僅提供給他物質保障,還給予情感呵護和保護。

但隨著慢慢長大,孩子到了2-3歲左右,他便嘗試著分離,把媽媽當作「安全基地」。

比如自己玩耍,媽媽在一旁看著就行了。又或者,媽媽可以離開一會,但馬上就回來。安全感足夠的孩子,一般都能接受這樣短暫的分離。

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特別害怕與媽媽分開。只要一分開,他就內心緊張、焦慮,容易情緒失控。

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會特別黏人,半步都不愿分開。

這樣的孩子,將來長大后,容易在感情中患得患失。想要時刻知道伴侶的行蹤,并且不停地聯系對方。這不僅導致對方累,自己也會過得很辛苦。

③很容易發脾氣,但內心又非常脆弱

孩子缺乏安全感,還有一個表現就是,遇到一點不如意,就愛發脾氣。

又或者遇到一點挫折,就情緒波動很大。

但你若真對他大吼大叫,他又特別脆弱,經不起批評指責。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像缺乏一副保護自己的「盔甲」。他膽小焦慮,害怕被人攻擊,希望有人能一直保護他。

那一個人的安全感,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會缺失呢?

二:這些因素,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會與爸爸媽媽(或主要養育人)建立基本的信任關系。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養育人充滿不信任,那麼,他很容易就缺乏安全感。比如以下幾個原因。

●人生第一年很重要

埃里克森「人生八階段」指出,孩子最初的信任感,來源于1歲半之前與媽媽(主要養育人)的關系。

如果孩子能得到媽媽細心溫柔的照顧,那他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就是安全而可信的。

但如果孩子過早與媽媽分開,又或者沒有得到一個養育人穩定地照顧,那麼他就會充滿不安感,難以建立安全感。

●缺乏交流互動

很多媽媽雖然是全職寶媽,但她卻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拖累。比如忙不完的家務活,或者還有更小的二胎需要照顧。

這就導致,媽媽雖然和孩子天天呆在一起,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和他互動。大部分時間,這個孩子是孤獨而充滿失望的。

慢慢的,孩子就會覺得,媽媽的愛是不確定且不能持續擁有的。于是,他內心就會缺乏安全感。

●受父母的負面情緒影響

孩子的觀察能力很強,解釋能力卻很差。

比如,他從你板著的臉上,觀察到你正在生氣。又或者,他從你發脾氣的態度上,觀察到你很煩躁、很不滿。

他不會把這解釋為:「爸爸媽媽意見不合,所以他們在鬧矛盾。」他也不會認為:「媽媽因為生活中遇到了難題,所以有挫敗感而生氣。」

相反,他會把這解釋為:「都是我不好,所以爸爸媽媽才會生氣,才會發脾氣。」

于是,在長起沖突的家庭環境中,他變得惴惴不安,沒有安全感。

三:如何幫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

你可能會說,哎呀,我家孩子就是這樣,缺乏安全感。那可怎麼辦?還能重新建立嗎?

我們重建孩子的安全感,要越早越好。因為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性格定型,那麼,想再改變,就很難很難了。

孩子的安全感,歸根到底,就是與父母建立強烈的依戀關系。依戀越健康的孩子,就越容易把父母、把家當做「安全基地」,內心的安全感就越充足。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

①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雖說,每個家庭都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但爸爸和媽媽,還是要達成共識:盡量不在孩子面前爭吵。

緊張的家庭氣氛,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恐懼,甚至自責。

而溫馨、充滿愛的家庭,會讓孩子內心更勇敢和強大,也就更有安全感。

所以說,我們平時盡量讓家庭氛圍溫和一些,讓孩子有一個安心的愛的港灣。

②高質量的陪伴

當我們沒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時,那就讓陪伴他的那一段時間,盡可能地高質量。

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全心全意陪伴他。陪他玩游戲,傾聽他的感受和心情。

有一個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會覺得,父母的愛是可控的,他的內心便會充滿安全感。

③多和孩子身體接觸

沒有安全感,是因為孩子覺得事情不可控、不能把握。

而身體接觸,能讓孩子實實在在地觸摸到你、感受到你在他身邊。這種接觸,會加強孩子的可控感和安全感。

我們可以多和孩子玩一些身體接觸類游戲,比如爸爸可以和孩子摔跤、打鬧,媽媽可以多抱孩子、親孩子。

即便在游戲中,孩子玩哭了也沒關系,他會通過哭的方式,釋放內心緊張不安的情緒。我們記得多擁抱他、多親吻他就好啦。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