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深深影響著每個人的存在狀態。人們只有在擁有基本的安全感后,才可能放松下來,更多地體驗到輕松、愉悅、自在、歡樂等美好情緒。
否則人們會掙扎在恐懼當中,耗費巨大的能量去尋求安全感,很難有精力和心情真正地享受生命。尤其是孩子。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心情愉快,思維敏捷,情緒穩定,總是充滿信心。但是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總是在不經意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尤其是以下8種行為,真的對孩子很不好。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什麼都懂,尤其是父母吵架給孩子帶來的安全感缺失會縈繞在孩子心里一輩子。
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于緊張狀態,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長期生活在高壓的家庭里,孩子每天都會繃緊心神,生怕下一秒父母又會吵架。這樣的孩子,往往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治愈自己,給自己安全感。
面對一直鬧騰不停的孩子,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他們只是畏懼于你,而小心翼翼的收起自己的脾氣。長期下去,孩子就會越來越缺乏安全感,而變成討好型人格。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缺乏安全感就是最常見的影響形態。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選擇的朋友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長期下去,孩子就會越來越對自己不自信,缺乏安全感。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夸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長期處于被比較的狀態下,而且自己還總是被比下去的那一個,孩子會越來越不自信。
久而久之就會缺乏安全感,一生都會處于尋找肯定的狀態。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
這樣把孩子往外推,只會讓他們更加緊張,表現也會差強人意。在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家庭因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親子關系是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的。家長應該多關注孩子,有意識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的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