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有用的人才,而在孩子的學習生涯當中,學歷就是孩子能力的一個呈現。如果家庭當中能夠出現一位「博士生」,那麼這也就意味著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而有這樣一個家庭,6個孩子當中就有5位博士生。
蔡笑晚出生于浙江的一個醫學世家中,他從小對學習十分的熱愛,但是蔡笑晚讀完國中之後,他的上學之路就受到了阻礙。通過自學高中課程,他順利的考入了杭州大學,但因為父親去世,所以蔡笑晚選擇從大學退學,並扛起生活的重擔。
後來蔡笑晚成家立業,並生下了6個孩子,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一直抱著將孩子「培養成才」的理念。而在他的教育之下,幾個孩子也不負期望的成長為出色的人才,6個孩子中就有5個是博士生,還有一位則是中國科技大學的碩士生。
能夠將所有的子女都培養成才,蔡笑晚也被人稱為是「教育專家」。而值得所有家長學習的,就是蔡笑晚的24字「育兒理念」:教育抓早、從小立志、學會自學、做人優先、愉快學習、愛與溝通。
1.避免打罵孩子,鼓勵教育培養自信
心理學家佛洛德有一個理念:
「受到母親無限寵愛的人,一輩子都保持著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著對成功的信心,在現實中也經常取得成功」。
蔡笑晚和妻子雖然都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有出息。
但跟很多會用打罵方式,逼迫孩子的「虎媽」「狼爸」不同。
他們堅信的是:「任何人都萬萬不可被自己父母歧視,一個被父母歧視的人,不可能有自信,沒有自信的人,根本上就是一個病態之人,根本談不上成才」。
所以在蔡家,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寵愛和鼓勵下,慢慢成長起來的。
2.多指引少干預,培養健全人格
蔡笑晚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多少人稱我的孩子們是天才,但是我心裡清楚,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念、意志、視野、道德、健康、自信等。我的六個孩子之所以個個成才,關鍵在此。」
3.規律生活的習慣:提高自律性,保持生活整潔度
博士老爹總會告訴孩子們,必須要注意生活環境的整潔性,注意書桌用品的擺放,這些都會使孩子們自身心情愉悅,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
小孩子的惰性比較強,不愛整理書桌和文具,這是常有的事情。但一旦有爸爸的督促,孩子們逐漸養成了習慣,就自然成了一種行為方式。孩子們就能夠有一定自律性,在舒適整潔,讓自己神清氣爽的環境中讀書學習了。
4.珍惜時間的習慣:只有珍惜時間的孩子,才能有好未來
小孩子都貪玩,博士老爹的孩子也只是孩子,起初也喜歡玩。但老爹會訓練孩子們,要珍惜時間,不要浪費生命。畢竟,這是人生必修功課之一,這是一項重要的品格。
培養得好,孩子們事半功倍,懂得合理規劃時間,具備了時間管理能力,自然就能高效率地學習,取得好成績了。
Wendy媽有話說:
要求孩子前自己先做到
比言傳身教更有用的,是以身作則,這是教育裡最簡單實用的道理!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蔡家的孩子們沒看過電視,夫妻二人也不看電視。
夫妻倆晚上時間就陪孩子們看書,這是雷打不變的習慣。
在要求孩子前自己先做到。你丟給孩子一部手機,就會收穫一個無知貪玩的孩子,你陪孩子一起看書,他收穫的是整個世界。
一個博士老爹,能培養出五位博士,那他身上一定有可供大眾學習的教育方法。如果身為普通爸媽,能學習他人長處,也許咱們的孩子也會培養成為博士、碩士,成才成功。您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