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我再玩十分鐘的時候,你通常會怎麼做呢?
答應孩子,讓孩子繼續玩,過十分鐘,孩子再次開始討價還價。
粗暴的打斷孩子,不管孩子哭鬧,強行帶走孩子。
這是父母們最常用到的兩種方法,但是不見得就是對的,也不見得是有用的,因為十一期間我們家就發生了一件十分類似的事情。
午飯做好后,孩子爸爸喊女兒吃飯,喊了幾聲之后,孩子一直都沒有動。此時,我自己走到孩子身邊,看到她正用手里的畫紙給芭比粘裙子,由于用的膠是固體膠,粘的面積又比較大,一直都粘不住。
我建議孩子放下手里的玩具,過來吃飯,但是孩子聽到之后依然沒動。此時孩子爸爸開始發脾氣,一把抓過女兒手里的紙裙子,把裙子撕了個粉碎,一邊撕一邊罵著孩子,孩子見狀趴在床上哭泣,孩子爸爸怒火沖天,本來好好的午飯,成了一場吵架大戰。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讓爸爸氣憤的是,他的行為不僅沒有換來女兒的聽話,還讓孩子更加叛逆,女兒哭著對爸爸說,以后爸爸做的飯她都不吃。還哭著訴說著自己的委屈:我不過去,是因為正在思考問題。
事后我就在反思,之所以孩子爸爸生氣,是因為她覺得我的教育方法沒用,只能一直遷就孩子,所以他采取了更加極端的方式,沒想到他的方式演變成為了一場家庭爭吵,讓孩子更加的叛逆。
父母們最常遇見的問題是,當我們準備走的時候,孩子卻說:媽媽我想再玩十分鐘,而大多數父母總會犯兩個錯誤。
情況一,粗暴的打斷孩子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再玩一會,脾氣粗暴的父母會直接打斷孩子,二話不說,孩子只有服從的份。
孩子的游戲=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的游戲時間是鍛煉孩子專注力的絕佳時間,比如我女兒在給芭比娃娃做紙裙子,因為固體膠一直粘不上,其實孩子不吭聲是因為她的大腦在思考,她一直在考慮怎樣才能解決粘不住的問題。
對于幼兒來說,游戲就是鍛煉孩子專注力的最佳選擇,只有在玩游戲的時候,孩子是全身心投入的。
父母強行粗暴的帶孩子離開,這樣的做法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打斷孩子的專注力。其次這種粗暴的行為只能解決當下,可能下一次,孩子依舊還會拖延。
情況二,無限死循環
很多喜歡和孩子講道理的父母,在面對孩子說,媽媽我想再玩十分鐘時,大部分的父母都可以接受,等到第二次孩子再次說媽媽我想玩十分鐘,媽媽會和孩子討價還價,甚至有些父母沉迷于手機,對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可以輕松答應。所以很多媽媽會進入一個死循環。
當孩子開始和媽媽討價還價的時候,十分鐘、五分鐘、兩分鐘、一分鐘,時間到了之后,孩子反而不會乖乖的和媽媽離開,相反,他們會開始耍賴,哭鬧,拒絕離開。
因為孩子的每一次討價還價都是在試探家長的底線,沒有原則的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協,只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是沒有底線的,是可以妥協的,所以哭鬧就是孩子使出的殺手锏,用哭鬧來反抗父母。
既然以上兩種方式都沒用,作為家長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再玩十分鐘時應該怎麼辦呢?
當孩子對我們說,媽媽,我想再玩十分鐘的時候,請家長們務必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原則一,設定緩沖原則
因為打斷游戲就是打斷孩子的專注力,所以父母們最好不要粗暴的拒絕孩子的要求,相反,在帶孩子離開之前,一定要設置一個緩沖原則。
提前提醒孩子,剩余時間,以及幾點離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心理緩沖,經常和孩子做這樣的規則要求,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原則二,設定底線原則
很多父母發現即使是打了招呼,孩子依然不會遵守,作為父母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底線原則,孩子可以討價還價,但是事不過三,父母應該給孩子設定好機會,當孩子拒絕服從規則的時候,就可以溫柔且堅定的帶孩子離開。
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
溫柔且堅定,不要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發怒,只需要堅定的告訴孩子你的決定就可以,發怒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
要允許孩子哭泣,孩子被帶走,肯定是有情緒的,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讓孩子發泄內心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是拒絕孩子的行為。
原則三,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有位朋友說孩子是自己一手帶大的,每次在游樂場只需要一個十分鐘,孩子就可以遵守規則乖乖回家,但是自從上了幼兒園之后,換成孩子父親每天接,因為父親的好說話,一個十分鐘接一個十分鐘,最后就是天黑了還要哭著鬧著不回家。
這位朋友說自己精心培養的了3年的好習慣,只讓爸爸接了一個月的孩子就給破壞了。
養育孩子,家里人的原則最好保持一致,否則孩子會看人行事,小孩子的模仿和學習能力,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厲害。
原則四,規則堅持才有效果
羅馬非一日而建成,規則也非一日而養成。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最重要的是長期的堅持。
洛克說,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但是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
培養孩子的規則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重要的是父母要學會堅持,才能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