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計劃的家庭越來越多,再到前陣子專家建議開放三胎,網上有關「奶奶爺爺和姥姥姥爺,誰更愛孩子?」引起了當代父母和老輩人的熱議,之前傳言的「打油詩」「順口溜」又浮出了水面。
比如「台北有一怪,生了孩子姥姥帶」,再比如從70代、80代、90代流傳到現在的「媽媽生,姥姥養,爸爸回家就上網,姥爺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欣賞。」
從這兩句話其實就能簡單看出來,姥姥姥爺帶孩子成了現如今的普遍現象,也是「隔壁親」的主力。可這些老人的內心深處也存在著「攀比心理」,都希望大孫女孫子覺得自己待她(他)更親,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據中國新聞網在微博上調查「你家誰帶孩子?」,有將近一半的網友選擇姥姥姥爺,排在第一名;爸爸媽媽自己帶卻占到27.7%,排在第二名;奶奶爺爺奶奶帶娃只占了14.6%。
對此,也詢問了很多實際生活中的寶媽,他們的看法不一:
「孩子姥姥更能知道媽媽生育的辛苦,在帶孩子過程中,既不會產生較大的矛盾(婆媳爭吵),還能更舒心。」
「孩子姥姥帶不了,更多年輕父母自己帶的欲望會更高,一是怕隔代親變成隔代寵溺,影響后代的性格發展,二是老人觀念總會拘泥于舊思想舊傳統,容易產生婆媳矛盾,有能力不如自己帶孩子。」
但更多父母由于考慮到生計問題,休完產假后,多數寶媽也會和寶爸一樣回歸職場生活,到底把孩子交給姥姥爺爺還是奶奶爺爺更放心,更能愛孩子多一點呢?
每回遇到這樣的問題,大家都爭論不休,如果還沒有最終答案,那麼就來看看科學的排序。
美國戴維•巴斯在《進化心理學》 中提到, 從心理學上來看,把父子關系的不確定假設應用到姥姥姥爺和奶奶爺爺上,最終得出來的科學排位依次是姥姥、奶奶、姥爺、爺爺。
此說法主要是用了一種假設,作為女方家長的父母,通常會認為女兒生出來的孩子是自己的。而奶奶爺爺,有一半左右的機率不確定孩子是自己的,尤其是重男輕女的孩子奶奶和孩子爺爺,容易疏遠孫女。
不過,也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3歲之前不僅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還是和孩子情感培養的最佳階段,誰對孩子好,他就和誰最親。
雖然真正的科學排序也不無道理,但還有一句話叫「世事無絕對」。
身邊一個同事的親身經歷,孩子奶奶本就重男輕女十分寵愛大兒子的孫子,無奈之下被二兒子媳婦也就是我這個同事叫來帶娃,剛開始對孫女的感情非常冷淡,還總把孫女乳名叫成大孫子的乳名,后來和孩子相處多了也就慢慢喜歡上孫女……
通過這個事情也想告訴大家:無論家里的老人誰帶孩子,最重要的是對孩子好,畢竟如果他們真不愿意帶也是沒有這個義務的,懷有感恩之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