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堂,同樣坐在教室里聽課,為什麼有些孩子是「學霸」,有些孩子卻是「學渣」呢?難道孩子們的智商差距真那麼大嗎?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相信不少家長都曾發出類似疑問,不明白為啥「別人家孩子」總是前幾名,自己娃卻「不爭氣」。
實際上,絕大多數孩子的智商水平其實都在同一起跑線,那些成績優秀的「學霸」,大多從小就有下面這3個特質,而這些內在質量也注定了他們就是天生的「學霸」,快來看你家孩子占了幾條?
之前有位寶媽參加家長會后感慨:孩子的成績好不好,光看課本就能看出來。
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課本擺放得整整齊齊,翻開之后,都是清晰明了的課堂筆記,標記的重點難點也是一目了然,足以證明孩子在課堂上的效率之高,注意力之集中。
反觀那些「學渣」孩子,桌子上亂七八糟堆著各科的課本、作業,有的教材簡直「慘不忍睹」,甚至書頁都出現了殘缺。
翻開之后,課本里根本沒有任何標注、課堂筆記,插畫卻遭到了孩子的「毒手」,原本簡潔的人物插畫,被孩子「添油加醋」后,變成了一幅幅的漫畫,可想而知孩子上課時注意力有多渙散,聽課效率有多差。
孩子們雖然在同一間教室,接受同樣的教育,但因為專注能力存在差距,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也是天壤之別。
那些專注能力強的孩子,往往可以跟著老師的思路舉一反三,學到更多知識,記憶更牢固,反觀那些經常走神的孩子,則會時常開小差,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地方上,久而久之,二者之間的成績自然也就有了差距,分為「學霸」和「學渣」。
有份「清華大學學生時間規劃表」曾刷爆網絡,很多網友都感慨:最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
這份時間規劃表詳細記錄了清華學霸一周的行程,清晨6點起床,6點40開始學習,凌晨1點睡覺,除了日常課程之外,幾乎每一分鐘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同樣是一周七天,每天24小時,學霸可以讀名著、學英文、戶外運動,而學渣卻往往在渾渾噩噩中度過,一周積累下來的學習成果,還比不上學霸的一天。
日積月累之下,學渣與學霸之間的成績差距自然越來越大,未來的發展也是天差地別。
因此,要想讓娃成為學霸,我們就要對孩子的時間規劃能力重視起來,讓孩子有計劃地完成目標,養成時間規劃的意識,向著既定目標穩步前進。
比如規定每天的作息時間,列好大致的計劃清單,每個時間段應該完成什麼樣的任務,使孩子能夠統籌時間,做好時間管理。
當然,我們在幫孩子制定時間規劃時,應該考慮到孩子本身的能力,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否則計劃難度過高,執行難度太大,很容易讓孩子半途而廢,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2019年的廣西大學聯考狀元楊晨煜,以總分730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創下了廣西恢復大學聯考以來的理科總分最高分記錄。
當記者向楊媽媽請教教育經驗時,楊媽媽表示:「孩子一定要從小培養,所有的習慣都應該在他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幫他打好。」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學霸,并不是由于他們「天賦過人」,而是因為從小就養成了優秀的學習習慣,并且長久地保持了下去,才能變得出類拔萃。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也應該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孩子在學習時講究「方式方法」,為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教孩子保持自律、注重預習和復習、養成閱讀習慣等等,都能使孩子在無形中建立優勢,學得越來越輕松,取得更出色的成績。
小編結語:
我們無法否認,確實存在那麼一小撮孩子天生就是「天才」,智商具有絕對優勢,能夠輕松考入名校,走上人生巔峰。
但除此之外,更多的「學霸」其實是憑借普通孩子所不具備的優秀特質,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叩開了名校的大門。
因此,即便孩子不是天生的「學霸」,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為孩子賦予那些學霸獨有的特質,幫他們取得好成績,從「學渣」逆襲,成為「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