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道孩子存在開始,可能我們就幻想過無數次,希望他帥氣,希望他勇敢,希望他聰明,希望他能多才多藝……
我們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但卻忘記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鼓勵,保護他們的天性,讓他們能更好的做好自己。
1.不接受孩子的膽小,逼他勇敢
當孩子跟你說「媽媽,我害怕」,很多家長的第一回應就是「怕什麼,要勇敢」「你這個膽小鬼,有什麼好怕的」。
其實這樣做,并不會讓孩子變得勇敢,反而這樣強迫孩子,會加深孩子的恐懼,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
這個階段的孩子,想象力開始豐富,加上他對這個世界的了解程度有限,所以他當然對很多未知的東西都存在恐懼和害怕。
面對孩子的害怕和恐懼,家長要做的是:
不輕視:不要輕視孩子對你說的每一次害怕,因為這是他了解世界的一個開始,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看到你非常害怕,告知媽媽,怎麼了?」
不強迫: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立即面對害怕,家長可以安慰孩子「等你準備好了,媽媽陪你一起去,好嗎?」
不回避:當孩子遇到害怕的事,不要一昧的要求孩子回避,而是應該家長一起陪孩子面對。
2.強迫孩子分享,不理解他
當孩子不愿意跟其他人分享的時候,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自私,小氣,不懂禮貌。
但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哦~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經常「我的,我的」掛在嘴邊。
有個著名的「糖果實驗」證明:3-4歲的孩子通常都是自私的,而真正懂得與人分享一般要等到7-8歲左右。
所以你看,這個其實并不是孩子的錯,家長可以予以適當的引導,但不強迫孩子分享。
3.吃飽,讓孩子說了算
有種餓,叫父母覺得你餓。中國式家長經常都會犯的毛病,總擔心孩子沒吃夠,催著再吃一點,甚至追著喂。
事實上,孩子1歲半之后,就有意識感知饑餓和飽腹,如果孩子說吃飽了,家長就沒必要繼續強迫了。
吃多少飯,盡量讓孩子說了算,但父母自己也要心中有數。不餓著,但也不必吃太飽。
4.不強迫孩子打招呼,應順其自然
我們小時候經常遇到,跟著爸媽出門,見到人就要求我們打招呼,不然就被說沒禮貌。
但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陌生人」
,本來面對陌生人就有點緊張和害怕,如果父母還扣上「沒禮貌」,就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感到委屈和自卑。對于孩子,父母應給充分尊重孩子,不要太過強迫他。
5.逼著孩子要合群,外向
孩子的社交,有自己的方式。有些孩子比較外向,有些孩子卻安安靜靜。
很多爸媽看到自家孩子內向,往往都比較心急,希望他能盡快融入其他小朋友當中,但經常在父母的催促下,孩子的交際能力不但不會進步,可能還會加深他的緊張和不安,連說話都開始結巴了。
內向只是性格的一種,并不等于懦弱和膽小,而且往往一般內向的孩子洞察力、理解力和創造力會更優秀。
比起內向,我們更希望孩子擁有由內向外真正的快樂。
6.逼孩子獨立,分房睡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疑問:什麼時候和孩子分房睡最好?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但一般什麼時候分房睡,只要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什麼時候都不成問題,隨著孩子的成長,一個人睡肯定是可以的。
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參與,但請不要過多的干預!不強迫,不打壓。
孩子雖小,但是需要我們的尊重和信任并不比成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