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我們會探討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影響。
很多家長一面渴望孩子望子成龍,但很多時候恰恰適得其反了,比如以下幾種行為看似父母對孩子是愛,實則是傷害了孩子。
1、控制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控制大概是「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打著對你好的旗號,但是對你橫加干涉,小時候被經常如此對待的人,會產生強烈內疚感,公然反抗豈不是大逆不道。」 所以,除了乖乖聽話,似乎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無法活出自我,缺乏「攻擊性」,在之后的關系中很可能會招來這樣的人如此對待自己。
2、忽視
從小被情感忽視的人,耐受孤獨能力會很低,心理承受能力低,不自信,沒安全感,總是心里感覺「空」,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在他們的內心,有種深深的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感覺。
因為他們的情緒從未被看到過。
3、溺愛
心理學家溫尼克特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足夠好的媽媽」,后來心理學家曾奇峰把這個概念形容的更形象叫「60分媽媽」
一般溺愛有兩種,有種是完全控制淹沒式的愛,另一種是完全放任的愛,這兩種都會造成孩子之后缺乏自主能力,抗挫折能力差等問題,有犯罪心理學家發現,很多罪犯都是從小被溺愛和忽視居多。
4、打擊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不能夸,所以孩子取得成績后第一反應就是你不能驕傲。當孩子犯錯之后立馬批評和否認。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并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久而久之,孩子甚至在成人之后也會帶著這樣批判性的內心聲音繼續后續的人生,輕則長大之后沒有自信,重的我在臨床咨詢中經常看到有孩子因此患上抑郁癥。
5、攀比的家長
之前,我看過一個有意思的事情,一個孩子寫作業老師粗心,父母就拿其他孩子對比,后來這個孩子忍受不了來了一句:「「我就是比別的小朋友落后很多,你要是覺得別人好,就去當別人的爸爸!」
知乎之前有個有意思的問題:怎樣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
讓他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里就夠了。
所以拿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對比會摧毀掉孩子的自信,之后甚至會出現嚴重自卑或自戀人格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