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難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這是多少為人父母的心聲。Wendy媽身邊有個二胎媽媽辭職了,她說還是決定自己陪伴孩子成長。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這是我們多少年都換不來的。能對孩子盡責的也只有他的父母。
我曾跟一個朋友說起帶孩子真累,她跟我說了一句話:「你知道我有多羡慕你嗎?孩子一旦上幼稚園,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們就得放他們飛了。小的時候才粘著我們,這是一種幸福,很值得,多少錢都換不回來。」
我心以為然,也會帶好孩子,盡好責,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再難都能熬得過去
01
掙錢養家是每個父母的責任,這個現實我們不得不承認,但同時,我也看過這樣一份調查,結果顯示:30%的父母回家以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玩手機。
對於他們來說,在家看電視、上網、玩遊戲等娛樂活動更有助於釋放壓力,調節情緒。此外,還有15%的父母會把工作帶回家完成。
不難看出,父母並不是完全沒有時間陪孩子,就看你有沒有心抽空陪孩子。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
如果一個男同志一周能辭掉兩次喝酒的時間,一個女同志能把每天化妝、卸妝的時間拿出來陪孩子,那你的孩子就是半個天才。
時代不同了,教育方式自然要改變。家長以為要多賺錢給孩子買房子、買車、娶媳婦,然而卻不知不覺地遠離了孩子,這樣真的值得嗎?
現在的父母,誰不說忙?誰不說沒時間陪伴孩子?
有些父母為了外出打工賺錢,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讓孩子從小缺乏父愛母愛;
有些父母為了自己節省時間,把孩子送去各種補習班,卻不知道孩子學不學得來;
有些父母在自己的事業上全力以赴,在孩子的教育上卻一再錯過,還以為等孩子長大了再教育也不遲……
父母的一念之失,錯過了教育孩子最關鍵的幾年,更有可能錯過孩子一生的教育。
02
在這一季《嚮往的生活》中,有一個片段給Wendy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四十多歲的黃磊和任賢齊看著十八歲的張子楓和一眾年輕的嘉賓們,不由討論起了自己的孩子,後悔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猛然間孩子都長大了。
任賢齊說,有了孩子之後,世界真的不一樣了,以前出去拼搏,哪怕出去半年,去西藏、去青海也覺得沒什麼,現在就不行。回頭翻看孩子的照片,發現孩子成長的很多瞬間,自己都錯過了。
黃磊說,以前拍電視劇一拍就是幾個月,現在有邀約首先就問去哪拍,要拍多久,太遠或太久的就接受不了。
有些時候,你錯過孩子的成長了,就回不來了。
明星們雖然光鮮亮麗,生活優渥,可談起孩子卻和其他父母並沒有不同,有無奈也有辛酸。
黃磊家的女兒多多一直是父母心中「別人家的孩子」的模范,她不僅長相漂亮,學習成績優異,而且性格落落大方、多才多藝。不得不說,這和黃磊夫婦的教育有莫大關係——創造有愛的家庭環境,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陪伴。
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內心不會缺愛,不會輕易相信陌生人,更不會輕易黏著陌生人,因為父母給他們的陪伴已經足夠了。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談及個體發展時提到,「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裡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
如果這段時期,父母的愛是缺失的,孩子就會向很多個極端的方向發展:
他們或者性格自卑內向,沒有自信心;或者抵觸親密關係,拒絕表達自我;或者輕易相信別人,容易被一丁點溫暖打動。
都說女兒要富養,這樣才不會被一點好處就騙走。
可是富養,不僅僅是物質的富養,更是內心的富養。
03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工作再忙,每天都會回家吃飯陪孩子。他的夫人蜜雪兒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每天下午6點半,我們會停下手中的所有事情,一起吃晚餐。哪怕他還在旅行,他也會及時趕回家,會利用晚飯時間跟女兒談心,和家人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我家每天都是這樣。」
奧巴馬是否真的如此,我們無法求證。誠然,要每天準時准點做到陪孩子吃飯、聊天可能很難,但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儘量做到並非完全不可能。
陪伴不是陪著,不是在孩子旁邊玩手機、聊微信、處理工作上的事;陪伴也不是管教,不是死盯著孩子不放,不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也不是保姆式育兒,事無巨細為孩子安排好生活。
陪伴是與孩子在親密的狀態下溝通,關心孩子的成長需求,建設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這句話不僅僅是對戀人而言,對親子也一樣。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安全的保護傘。
陪你慢慢長大。
Wendy媽有話說:
陪伴在量,更在質。
正如那句耳熟能詳的名言所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的。
有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完全由家長自己決定。
武亦姝的爸爸在女兒放學後,就關掉手機,一心一意陪伴孩子。
詹青雲的爸爸在出差時也會捎上女兒,讓她多看看世界長見識。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底色,而父母就是這底色最重要的繪製者。
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只有一次機會,千萬不要再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