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真正長大,從父母的8次退出開始
2022/10/08

最好的親子關系,是彼此影響卻又各自獨立。

父母守住自己的界限,懂得適時退出,才能給到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俞敏洪曾在書中講過自己母親的故事。

當年他創辦新東方后,母親就在新東方邊上開了一家小飯館,照顧他的飲食。

不僅如此,母親還要求新東方所有員工去她那里吃飯,員工不去,她就在路上大罵。

母親事無巨細地操控自己的生活,讓俞敏洪又為難又尷尬,最后下跪請求母親離開。

生活中許多父母,像俞敏洪的母親一樣,不舍得與孩子分離,拉扯操控之間,鬧得兩敗俱傷。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

好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主動成長;壞父母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

父母與孩子再親密,也不能代替孩子去過他的人生。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在關鍵節點上,及時退出孩子的生活。

三歲退出餐桌

前兩天,朋友跟我吐槽,說自家孩子上幼兒園后,回來老是喊餓。

他正在氣頭上的時候,接到了老師的電話。

老師說,「你家孩子吃飯時非吵著看手機,要不就老東跑西跑的,抓都抓不住。」

朋友這才想起,這場景在家中早已上演了無數遍。

因為怕孩子吃不飽,她會一邊放著動畫片一邊喂飯,或者在孩子玩耍時,趁機給他塞上幾口。

在家里尚有人能慣著他,但幼兒園孩子多,老師顧不上,孩子就餓肚子了。

有育兒專家建議,孩子在1歲時,可以手抓東西吃,2歲開始鍛煉用勺子,三歲時家長就可以退出餐桌了。

家長適時退出餐桌,孩子才能學會獨立。

五歲退出臥室

莫言小說中,有個主角叫上官金童,他患有嚴重的「戀乳癥」,一生都無法戒斷母乳。

因為自我意識的混亂,成年后他依然沒辦法獨立生活,最終導致精神失常。

過晚與母親分離,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孩子情感脆弱,就容易引發心理疾病。

有心理學家證明:5-6歲是跟孩子分床睡的最佳時機。

因為5歲孩子心智已經相對成熟,也具備了獨立意識。

這個時候應該退出孩子的臥室,讓他獨自入睡。

睡前可以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讓孩子在愛意的包裹中入眠。

孩子若是抗拒,家長要溫柔堅定、循序漸進地執行。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就在離你不遠的地方,你需要就可以隨時找到我們。

不要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孩子比我們想象中獨立得更快。

六歲退出浴室

從兒童發展規律來說,三歲左右的孩子,性別意識就開始萌芽,到7歲時發育成熟。

6歲以后,父母就不適合再幫孩子洗澡,或是共浴。

退出浴室,讓孩子獨立洗澡,是讓孩子正確分辨性別,明確身體的界限。

陜西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高瑾曾說:

「如果孩子在一種性別含混的環境下成長,不能及時建立性別認同,對他的個人成長、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6歲,父母要有意識避開孩子洗澡,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私密部位。

父母及時退出浴室,是教孩子什麼是底線,連父母都不能觸碰的隱私。

讓孩子具備足夠的安全常識,才能幫他們規避成長路上可能遇到的傷害。

八歲退出隱私空間

前兩天朋友跟我說,自己八歲的孩子,一放學回家就把門關上,不知道在里面搗鼓什麼。

我反而笑著恭喜他,說你的孩子真正開始長大了。

英國心理學家認為,從嬰兒時期,孩子就有了自己的隱私,它是發展孩子獨立人格的關鍵因素。

尤其到了孩子八歲時,他們更愿意待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想被打擾。

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思考,或玩耍。

覺得挫敗時,也需要一個空間去縫合傷口,撫平情緒。

單獨隔開的一個小世界,是他們內心安全感與歸屬感的來源。

所以,孩子八歲以后,未經允許,請不要擅自進入他的小世界。

你給孩子空間,孩子就會還你信任。

有點距離,有點隱私的親密關系,反而更牢固。

12歲適當退出廚房

早年間,有一則名為《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的視訊在網絡上走紅。

20多歲的大男孩在國外留學,參加聚會時需要「露一手」,然而他卻連一道番茄炒蛋也不會做。

他只能給父母打電話,因為時差,父母半夜接電話、錄視訊,一步步教他。

許多人贊頌父母無私的愛,我卻在想,一個早就該獨立的大男孩,為什麼連做飯這種基本技能也不具備?

有段話說得很好:

「孩子五歲不會系鞋帶,你幫他系了;孩子十二歲不會做飯,你幫他做了,那他此后的人生,也就只能跟你過了。」

只有讓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跟隨年齡一起增長,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十二歲之后,請適當退出廚房。

讓孩子學著洗菜、切菜,煮飯洗碗。

看似繁瑣的勞動,能鍛煉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也能讓他在身體力行中,感受父母的辛苦,學會感恩。

十三歲退出家務

看過一個新聞。

一個22歲男生,因為父母離異,全家人都對他眾星捧月,從不舍得讓他做半點家務。

后來他出國留學,2年時間就花光了200萬,最后卻連畢業證都無法拿到。

回國后,他天天在家玩游戲,連吃飯都要奶奶喂。

已經成年的男孩,依舊理所應當地享受著家人的照顧,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蒙台梭利基金會理事長Tim Seldin曾這樣評價做家務的重要性:

「教孩子自己動手,無論是洗漱、穿衣、準備點心或倒飲料,都能協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

孩子在培養相當程度的獨立時,也奠定了受惠一輩子的良好工作習慣、自律自重與責任感。」

做家務的過程中,手指會做一些復雜、精細的動作,這會促進大腦的血流量增大,讓孩子的思維更敏捷。

同時,做家務會讓孩子學會責任和分擔,變得有責任感。

無微不至地照顧,是害不是愛,有遠見的家長,都舍得「用」孩子。

十八歲退出選擇

美國暢銷書作家姆辛曾說:

「父母首先要不斷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從而學會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自己做決定。

她對自己的三個孩子就是這樣做的。

小時候,孩子穿什麼,買什麼玩具,她不會干涉;長大后,孩子的學習計劃,人生選擇,她也是只提供意見。

因為媽媽的尊重,三個孩子都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后來相繼考入名校,成就了一番事業。

知名漫畫家蔡志忠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也說: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們總是對我說身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做什麼你自己決定,父母是永遠支持你的,不問為什麼。」

正因為他兒童期乃至整個青春期都擁有完整的自我,他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并將之做到極致。

最終,成為知名漫畫家,獲得「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好的父母,應該成為一個容器,給孩子支持與接納,尊重孩子自己的思想。

婚后退出孩子家庭

易軼律師曾在節目《透明人》中說,80后的婚姻,父母干涉得太多了。

孩子結婚、買房、生孩子,兩邊老人都要事無巨細地照料,毫無邊界地干涉。

許多原本過得很幸福的夫妻,因為雙方父母的插足,矛盾頻發,最后生生被逼到失婚的地步。

網絡上曾有位母親,給自己新婚的兒子寫信說,「結婚之后,我和你不再是一家人。」

信中,她提到這麼一個故事。

兒子12歲時,全家人一起去內蒙古旅游。

孩子興奮地想去摸小羊的頭,卻被護犢的羊媽媽撞翻。

媽媽說,「曾經我們也像小羊和羊媽媽那麼親密。但你不知道的是,小羊長大后,羊媽媽就會離開小羊,這樣它才能學會獨立覓食,在游牧民族的遷徙中存活下來。」

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你有你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

不捆綁,不控制,這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遠見。

看過這麼一個圖片。

河南商丘的一位媽媽,將自己的女兒送入了大學校門后,沒有立即離開,而是坐在學校的草地上,看著女兒消失的方向默默流淚。

她在那里呆了三四個小時,直到天黑才起身離開。

這位媽媽的身影,何嘗不是你我的縮影。

即便再不舍得,孩子總要長大,總有一天,他們會長成「千山萬水不必相送」的大人,離你去遠行。

而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在每個他需要獨立的節點,體面地退出。

就如有位作家所言,父母與孩子是一場目送,你遠遠看著他消失在小路盡頭,告訴自己,不必追。

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場守望,也是一種成全。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