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娃進入幼兒園以后,縱然家長有千般不舍,萬般高興,仍然免不了擔心孩子的入園情況。很多家長在孩子回家后,怎麼追問也問不出來個所以然,愁壞了不少當媽的。
由于有些家長知道我是做育兒方面的,放學后有位媽媽追過來問我,你是怎樣知道孩子的在學情況的,不管自己怎麼問都問不出來。直接問老師又怕他們覺得我們不信任學校,以后心里更沒底,所以一籌莫展。
孩子太小,又不知道如何去問他在幼兒園里的具體情況,這是讓很多媽媽都著急的事。今天呢,就來跟大家分享兩點建議,如何了解孩子在幼兒園里的真實情況,又不用打擾老師。
孩子回家后或者在放學路上,大部分家長都是這樣問孩子的:「寶貝,今天都做了什麼呀?」,「老師都教你什麼了?」,「喜不喜歡幼兒園?」,這些問題對于孩子而言都太籠統了,他們通常的回答是:「不記得了」,「做了手工、唱了歌」,「喜歡」。
讓一個三四歲的娃對「喜不喜歡」下定義,是很難的。而有些問題對孩子而言太寬泛了,他們無法準確抓取那部分的記憶,更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所以這些都屬于「無效詢問」。那麼如何做到有效詢問呢?
要找準時機,挑孩子狀態較為放松愉快時詢問他:「你今天和誰一起玩得時間長?莉莉還是少陽?」,「今天老師有沒有教你新的兒歌呀?」,「和少陽做了哪些游戲?」,「有做你最愛的手工嗎?」,「老師帶你們看了什麼繪本?」等等。
當然,這種詢問方式仍有一定機率會失敗,可能因為孩子仍然被分離焦慮所困擾,或者因為心情不佳不愿理你,這時候第二種方法就非常重要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在幼兒園老師做了什麼,自己或者小伙伴經歷了什麼,用上畢生演技能更好地激發他的回憶。
在孩子回家以后,家長保持放松,不要表現出很焦慮或者急躁的情緒,不然會讓孩子內心十分緊張。一定要在孩子十分放松的情況下,以跟孩子做游戲的方式來了解他在學校里的情況。
具體方法:打開電視機,坐下來,跟寶寶說「媽媽想跟你玩一會,可以嗎?」。得到同意后邀請他和自己做一個幼兒園角色扮演的游戲,即大人當小朋友,孩子當老師。
得到孩子的同意以后就可以表演各種情景了,比如家長可以假裝肚子痛、想媽媽、把東西打碎了、不想吃飯等等,然后看孩子是一個怎樣的反應。
如果孩子表現自然開始安慰你或者咯咯樂,說明他在幼兒園遇到的老師是比較有耐心且友好的。
相反,如果孩子用一些比較粗暴的語氣或者行為來回應你,在這個過程中你就知道孩子或者班里的小朋友可能是遇到了什麼,老師又是怎樣處理的。
和幼小的孩子通過一些情景方面的互動和小游戲,幫助孩子重現他經歷過的或者親眼看到的情景,自己扮演寶寶,讓孩子做老師,通過觀察他的反應就能了解到在幼兒園的一些大致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