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橫和慫。寶寶的成長,是日積月累持續構建的過程,孩子日常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細節問題,往往是長期積累和持續發展的結果。
我同事的女兒雯雯是個獨生女,家里同時有爺爺奶奶和爸媽多人寵愛,因此造就了小公主說一不二的性格。同事說,在家里沒人敢惹她,要是哪里不滿意就會大吵大鬧,從不吝于發揮她的必殺技——一哭二鬧三打滾四耍賴。
但是大家都沒想到,這個在家超級霸道任性的小公主,到了外面卻成了一個唯唯諾諾的小女生。這不,剛上幼兒園沒多久,老師已經說了幾次她內向。說她平時不愛說話,也不太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多數時候都靜靜地坐著看。
同事有點震驚,雖然知道她平時只在家里橫,在外面不敢亂來。
但這麼「慫」的樣子,她還從來沒見過。同事有點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是不是被別人欺負了,否則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跡可尋」,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多是能從他成長軌跡中探尋到答案。如果你家孩子也有「在家霸道,在外面膽怯」的情況,或許離不開這3個方面的原因:
家庭成員的教育方式不統一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多位成員共同養育一到兩個子女,就如我同事家一樣。平時爺爺奶奶多有溺愛,爸媽想管,長輩會立馬站出來護犢子。比如媽媽要求孩子要吃蔬菜,孩子會哭著去找奶奶,奶奶見狀心疼地哄:「我乖孫女吃飽飯就行,不愛吃蔬菜就多吃肉!」
因為有人「撐腰」,孩子在家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犯了錯誤也有人包庇,稍不如意還要大發脾氣。如此,才導致孩子在家里「橫行霸道」。
孩子缺乏交際能力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他們會表現得非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表達自己,不會分享,更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
這個階段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教他和別的小朋友開心地玩耍,體驗合作和分享的樂趣。否則,孩子過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膽小怕生,受到排擠和欺負只能選擇逃避。
對孩子過度寵溺
天下父母都是疼愛自己孩子的,很多爸媽愛孩子甚至超乎一切。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和受委屈,哪怕孩子脾氣不好,做得不對,也會多有容忍。
但過于寵溺就是慣縱,所謂「慈母多敗兒」、「嬌子如殺子」,這些都是教育的反面教材。要知道外人并不會像家人一樣包容他的壞脾氣,孩子自是體會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外人面前會盡量地收斂自己的脾氣。
孩子「窩里橫,外面慫」,對親子關系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在外也很難獲得好人緣。更重要的是,這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孩子將來的生活和就業。要治愈孩子的這種「兩面性」,建議家長從3個方面著手:
給愛立規矩,愛而有度,并且全家人教育要統一戰線
在很多家庭里,教育孩子時通常會自發地形成一人扮紅臉,一人扮黑臉的親子關系。不可否認,這個方法有時候確實管用,但也會讓孩子無法明辨是非,也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就會在家長面前形成兩種面孔和態度。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全家要站在同一戰線上,對即是對,錯即是錯,讓孩子知曉并有自己主觀的判斷。如果一方在教育孩子,另一方不要指手畫腳,橫加干涉,
哪怕有意見分歧也要避著孩子。
孩子在家就算是眾星捧月,也不能太慣著,務必要立規矩,守住基本的底線。讓孩子清晰明了,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絕對碰不得……只有守得了規矩的孩子,才不會任性妄為。
傳授孩子人際交往的技巧,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
很多孩子之所以在外面「慫」,是因為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畢竟誰也不是天生就會,如果孩子跟同齡接觸得少,父母也教得少,那麼孩子更會不知所措。這方面的技巧需要家長來教孩子。
比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
◇跟別的小朋友分享零食或玩具,別人對你更有好感;
◇一個人玩得開心,兩個人一塊玩就有雙倍快樂;
◇跟別人相處時,多注意別人的優點而不是缺點;
◇對人要有禮貌,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
◇小伙伴需要幫助時,應該盡自己的力去幫助,當你需要幫助時,別人也會幫助你;
◇當你是集體中一員的時候,要記住守規則是融入的基本法則,學會合作比表現自己更重要!
如果孩子能理解和具備以上這些,那麼他與別人交往必定不再是問題。
多帶孩子出去接觸其他的小朋友
如果大人沒朋友,估計性格和行為都會逐漸變得孤僻。孩子也需要朋友,同樣需要自己的社交圈子。都說「實踐出真知」,如果沒有經常和小伙伴一起玩,如何讓孩子懂得與同齡人相處呢。
雖然孩子的表達方式有限,但他們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即便不說話也不影響社交。 「外面慫」或者愛認生的孩子,家長更應多帶娃出去,多創造孩子「社交」的機會。這樣時間一久,孩子自然能克服心理上的畏懼與不安,正常地與人交往。
大多孩子表現出「窩里橫,外面慫」,多是因為家長教養方式不對或成長環境造成的。所以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任性、叛逆,其實問題的根源根本不在孩子身上。
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做一個有方法、有智慧的父母,是我們一生都需要進修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