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華上三年級了,有一天放學回家,她坐在媽媽的電動車后座上,對媽媽說:「媽媽,你看別人的媽媽怎麼都是開車來接孩子,你就總是騎電動車接我,我同學都問我,咱家是不是沒有汽車?」
媽媽笑了,她說:「咱家的汽車,不是爸爸開著去上班了嗎?你怎麼對同學說的?」
華華有點著急,她委屈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我跟他們說,咱們家有汽車,就是媽媽沒有開過來,他們都說我撒謊,說咱們家沒有汽車,明天,爸爸有空的時候,讓他開車接我一次,好不好?」
爸爸開車接孩子一次放學,這當然是爸爸媽媽可以做到的。但是,華華偶爾會借同學的高檔文具,對媽媽說,這個可貴了,一般的人都是買不起的。
她還曾經問媽媽:「為什麼萌萌的爸爸是老板,我的爸爸是老師呢?
我爸爸為什麼不去當老板?當老板掙錢多好啊!」
對于孩子這樣羨慕別人家的生活,媽媽早就有點察覺,但剛開始卻不知道該回答好。說咱們家里有錢,她怕孩子產生虛弱、攀比的心理,對孩子說自己家窮,不要和別人比,又怕自己的孩子會產生自卑的心理。
這次寶媽決定好好回答孩子這個問題,她考慮了一會兒才對女兒說:「孩子,每個家庭的條件都是不同的,所以使用的交通工具也不同。咱家經濟條件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供你好好上學是沒問題的,只要我們一起努力,未來生活更美好呢!而且騎電動車真的很方便,可以穿過小巷更快地接你回家呢!華華你看每個事物,都有它的優勢!」
華華聽完以后,覺得媽媽說得也有點道理,她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和別人攀比?自己得到某個想要的東西后,也只能開心一會兒!
小編想說的是,當孩子有了金錢方面的意識,感覺到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和別人有差距,就意味著孩子進入了「金錢敏感期」,這個時候,父母的引導是特別重要的。
首先,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
我們家很富,或者是我們家很窮,這樣的家庭情況是比較少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一般家庭,父母可以和孩子談一談經濟來源,比如,爸爸媽媽是做什麼工作的?每個月可以賺多少錢?每一種工作性質的不一樣,收入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等等。讓孩子明白,金錢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數字,每一個人的收入和付出都是成正比的,富裕的生活,背后是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除了家里的收入來源,還可以和孩子說一說家里的開銷,比如,一個家庭總要有一個開支計劃,每個月爸爸媽媽的收入會花出多少,讓孩子明白,開源節流才能有積蓄,積蓄是為以后的生活做保障的。
我們還可以和孩子談一談,家里的錢都是誰的?比如,爸爸媽媽賺來的錢就是爸爸媽媽的,撫養孩子是爸爸媽媽的義務,但是,等到孩子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了,父母就沒有義務再養著你了。
這些關于錢的話題,實際上就是孩子最早的「金錢觀萌芽」教育,父母必須重視起來。
其次,父母可以和孩子談一談,為什麼家庭之間的財富差距會比較大
孩子在學校里,會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經濟條件是有差距的,有的同學爸爸媽媽開豪車,同學穿名牌,用高檔文具等等。我們為什麼會比別人差?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一個家庭的財富累積,是需要全家人的齊心協力,甚至是幾代人一起努力的結果。
財富要想達到比大多數人都高一層,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是我們的財富如果揮霍起來,很容易就會變得一窮二白,你想要得到的更多,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當面對和同學經濟條件上的差距時,父母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對待這件事很重要,孩子如果產生錯誤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會影響他的生活學習的態度,甚至走上錯誤的道路,財商思維的培養和正確的價值觀也是息息相關的。
家長具體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和提高娃的財商呢?
①告訴孩子同學的經濟條件再好,自己也不能占便宜。
「占小便宜的人,是不會發大財的」,我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這樣說,現在想起來,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財商教育。
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在和同學、朋友交往的時候,禮尚往來的金錢交往是正常的,和同學互相送禮物,表示關心,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這都是應該的。但是,羨慕別人經濟條件好,總是想著占點便宜,遲早會被朋友拋棄的。
②父母要給孩子一部分零花錢,并且教他們如何正確去支配。
父母可以讓孩子手里有一部分零花錢,可以是定期發放的,也可以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壓歲錢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存起來。讓孩子的手里有一部分錢,才能讓孩子學會怎麼花錢。
教會孩子正確地花錢也很重要,比如,我的孩子每周的都有收支記賬本,每個周末都會計劃出,下一周會有哪些開銷,而且還會做出計劃,幫助媽媽做哪些事情,來獲得一些報酬。孩子學會把握收支平衡,和我們大人平時的家庭理財規劃就已經很相近了。
父母花錢的時候,盡量帶著孩子一起去,讓孩子學會花錢的一些技巧。比如,我們買一件東西,會貨比三家,找到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不花冤枉錢。孩子經常跟著父母買東西,也會學會很多花錢的技巧。
和孩子談錢,不是俗,而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