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喜歡黏著媽媽,其實有說不出口的苦衷,知道後別再埋怨寶寶啦
2022/08/16

前段時間聽到一位朋友的抱怨:

我們單位剛復工,工作比較忙,爺爺奶奶就幫忙帶孩子。沒想到,我一回家孩子就不聽話,又太黏又鬧騰了,連飯都不好好吃。而且一定要媽媽抱,其他人都不行......

氣得婆婆總是跟我念叨:「你不在,吃飯吃得好好的,晚上洗個澡就去乖乖睡覺了!你一回來倒好,一天到晚哭哭啼啼!」

甚至連我老公也說:「你看你給孩子慣的!」

我覺得委屈死了,我平常對孩子還蠻嚴厲的呀!怎麼孩子還有兩副面孔呢!

這樣的困惑相信很多媽媽們都不陌生。

只要你在家,孩子就像小蜜蜂,圍著你轉,什麼事都要找你,而且非常不配合,有點不樂意還要哭鬧。

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就不乖?真的是媽媽慣出來嗎?

一、在媽媽身邊很有安全感

有一句老話講:「嬌崽碰到娘,無事哭一場」。

孩子只在你面前不乖是有安全感的表現,也是孩子因為真的很愛媽媽。

正因為內心有了這樣的篤定,所以他才敢在你面前肆無忌憚,釋放自己的情緒。

《美國育兒百科》裡提到: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簡單來說,媽媽身邊就好像是安全地帶。

有位家長朋友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段時間特別忙,週末就把4歲多孩子放在爺爺奶奶那裡,星期天下午再接回來。晚上和孩子開視訊,看到孩子乖乖坐在桌子前吃飯,爺爺安慰她:「沒事,乖著呢。"

可是她一回到家,孩子的魔王本性就露出來了。

一開始她也想不明白,後來發現孩子有點怕爺爺,因為爺爺平時比較嚴肅,不怎麼和孩子開玩笑,有時候孩子不吃飯,不睡覺,奶奶搞不定,爺爺說兩句就行了。

朋友才恍然大悟,孩子這哪裡是乖,他只是不怎麼敢在爺爺面前鬧,只有跟媽媽在一起時,他才敢無所顧忌地表達需求、發洩情緒。

這種情況有點像一些成年人在外面受再大委屈也能堅強不掉眼淚,可是只要愛人或父母關心幾句,就忍不住泣不成聲。

人總是在自己最愛的人面前更任性,孩子也是。

二、尋求媽媽的關注

孩子任性、發脾氣、不聽話,甚至不停地來擾亂你,其實也是在尋求你的關注,不斷試探你的底線。

比如你到家想要處理一點工作,孩子非要你抱;你玩手機,他就過來搶手機;甚至找各種話題,不斷叫媽媽......

有的媽媽因為疲憊,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甚至覺得他「不乖」。

其實所有這些只是吸引你的注意力,只想讓你多花點時間陪陪自己,

在綜藝《婚前21天》裡,傅首爾丈夫曾提及妻子的童年經歷:

「小時候她在外婆家,見不到媽媽。那個時候很小,還在上幼稚園的時候,她想媽媽,就喝洗潔精,弄得自己生病了,就能看到媽媽。」

這是孩子在尋求父母關注的一種非常極端方式。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會用「壞行為」來博取大人的關注。

6歲前的孩子情感需求非常強烈,加上表達不夠流暢,哭、鬧、纏就成了他們的表達方式。

三、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1.多點耐心和理解

美國兒童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

我不相信有壞孩子,當他們不乖時,我會想他們需要什麼説明。每個孩子身體裡都有一個杯子,需要用愛,關注,照顧和理解來蓄滿。有時候孩子焦躁不安,心煩意亂,其實只是因為他的杯子空了。

你要知道,每個不乖的孩子背後,可能藏著很多沒有被滿足過的需求,越是不乖,就越是需要父母冷靜下來,看見孩子。

最差的做法是,孩子在你面前鬧,你推開他、否定他、充滿不耐煩。

不妨抱抱他,陪他玩,多花點時間讀懂孩子。

2.提前告知行程

當你準備離家時,最好是要提前和孩子說清楚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回家,給孩子打個預防針,幫助他面對即將到來的分離。

比如上班:「媽媽明早上要去上班啦,下午6點前就會回來,明天奶奶會陪著你。

等要走的時候,引導孩子主動和你說再見。

即使孩子哭得多厲害,也要這樣和孩子告別。

不要趁著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這種做法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會在你回家之後更加黏著你鬧。

3.爸爸要參與進來

想讓孩子不老是纏著你鬧,需要其他家庭成員積極參與陪伴孩子這件事,特別是爸爸。

也許有的爸爸會說:「孩子天生就愛黏著媽媽。」

其實只要爸爸們多花點時間和陪伴孩子,孩子也能像信任依賴媽媽一樣,依賴爸爸,也就可以分擔媽媽身上的壓力。

4.多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高質量的陪伴做足了,孩子就知道媽媽是一直愛著自己的,即使他們短暫地不在自己身邊,也不會感到那麼緊張和惶恐。

孩子黏著媽媽的時光其實很短,等到長大了就不再這麼依戀了。

趁著他還小,多陪陪他,給孩子充分的愛和關注,只有得到足夠的愛,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