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媽媽衝突的內心,大家好,我是親子講堂的Wendy老師
三流的媽媽,靠吼「壓制」孩子;二流的媽媽,靠說「降服」孩子;一流的媽媽,靠聽「贏得」孩子
媽媽聲音越大,孩子越不會「說話!
居高臨下的說教,表面看是在溝通,實際只是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沒主動權,自然會因為沒有參與感而選擇逃避、反駁。
親子溝通的很多問題,大多因為父母說的多,聽的少。
孩子的教育80%在于溝通,20%在于教導。」
01
音量越大,孩子可能越糟糕
面對你的大吼大叫,孩子的反應無非三種:順從、反抗、當耳旁風。
選擇順從的孩子,每天的心情就像過山車,戰戰兢兢地生活,看父母的臉色,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就像上面那個25歲的姑娘,連家都不敢回。
選擇反抗的孩子,則越吼越叛逆。
我身邊就有媽媽,平時沒少吼,可孩子愈加叛逆不聽管教。最可怕的是,孩子也學會了這種表達方式,經常能看到他們母子兩吵架,媽媽吼一句,孩子回一句,親子關係劍拔弩張。
還有的孩子把你的話當耳旁風。
只要你一吼,孩子的大腦就啟動逃生機制:「罵吧,罵完就好了。」等你講完,孩子嗯嗯哦哦事情就過去了。
生活中,鮮少有父母靠著嗓門大就把孩子教育好的。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將媽媽們的大吼大叫以超過85分貝的音量讓10名7到11歲的兒童聽,聽完給他們發紙筆,要求孩子把喇叭裡的訓誡寫下來,結果,寫下來的正確答案只有13.3%。
研究表明,聲音越大,孩子注意力越是無法集中。
想要教育好孩子,靠的不是音量。
02
音量越大,孩子越糟糕
我們一直提出要尊重小孩,但是在管教小孩時又開始展示家長權威。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
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父母音量越大,越吼,孩子越不聽話,你讓他往東,他偏偏往西,效果甚微。
長期在父母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會能通過磨磨蹭蹭、唱反調這樣的方式進行反抗。
當孩子也朝著你大聲喊叫時,不是他的翅膀硬了,而是你讓他受傷了。
大吼大叫,有些孩子看似沒反應,但其實在悄無聲息中破壞了孩子的大腦結構,傷害著孩子,讓孩子的成長受阻。
小勇的媽媽喜歡用吼叫的方式,逼孩子乖乖「就范」。
導致成年後的小勇性格在潛移默化的像媽媽靠攏,甚至于有輕微的「創傷後應激反應」。
他特別討厭女性用尖銳刻薄的語氣和他說話,只要任何人沖他喊,他就會像一頭見了紅色的牛一樣,間歇性失去理智。
從小被吼到大的小勇,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明知道不好,就是改不了。
你的大音量,最終有可能收穫一枚缺乏朝氣,或者渾身充滿戾氣的青年。
3、
低聲教育,更有效
父母低聲的鼓勵,比大嗓門式的嘶吼教育更有效。
《正面管教》書中說到: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孩子們需要成人的鼓勵,才能茁壯成長。
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告訴孩子非常重要,一旦孩子意識到自己優點,就能產生連鎖反應喚醒其他的優點。
教育孩子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煩意亂、情緒上頭在所難免。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沒有控制住自己情緒時,冷靜過後,把孩子叫到身邊,輕聲細語的給他講道理。
你可以抱抱他,適時告訴他,家長也很辛苦,作為小孩子也是家裡一份子,如果聽話的話,就是幫助爸爸媽媽了。
當你告訴他,沒有忍住向他發了脾氣,向他道歉時,孩子可能會很懂事的安慰你。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愛大人,更懂事。
他們也會輕易的原諒父母,但是我們父母不要辜負他們。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促進家庭的和諧,大人小孩互相理解。
沒有天生的好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
遇到挫折不解、暴跳如雷如獅子般發怒,困惑孩子為何不聽話…….這些情況時有發生。
打開育兒的任督二脈,當我們不再暴跳如雷,不再大吼大叫,你會發現雞飛狗跳式的日子正在消失。
音量小一些,情緒收一點,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優秀。
03
當我們下定決心改變語氣,降低分貝,你會發現低聲遠比吼叫更有力量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曾寫道:
「母親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他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
母親從來不會當面斥責胡適,總是會等到晚上人靜時,關起門來教育兒子,因為在她看來: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母親特有的溫柔和寬容,對胡適人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我十四歲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裡闖蕩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
一個說話平和的母親,影響著孩子成年後的為人處世,同時也影響著一個家庭的氛圍。
在我們身邊,很多父母的問題不是脾氣太差,而是說話的語氣不好、分貝太大,忽視了再調皮的孩子,也渴望被父母溫柔對待。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出現問題時,控制住情緒,降下說話的分貝,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也是孩子的幸運。
有話好好說,永遠是一個家庭難能可貴的財富。
低聲教育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作為父母的我們。
當家長學會放低聲音的同時,也是在將自己擺在了孩子平等的位置上,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尊重,也平息了自己的憤怒,能從一個更平和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錯誤,用更加公正的語言去指正。
我們用更加從容地態度去面對孩子,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環境,讓孩子可以更從容面對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改變應該都是出于真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害怕父母吼他們,一時地假裝。
這才是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