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家長,或者大人來講,「逗」孩子習以為常。
「你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家裡還有一個小哥哥或者小姐姐,你們可以一起玩,走吧,跟我走吧」
「寶貝,來媽媽吃一口」當孩子把東西給媽媽吃的時候,媽媽卻說「寶貝,媽媽不吃了,都留給你吃吧」
「來,讓叔叔抱抱,你爸爸說不喜歡你了,叔叔喜歡你。」
表面上來看,這些「逗「孩子的行為無害,但是給幼小的孩子心靈上留下了不信任、害怕,或者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1、 說傷害孩子的話
很多大人逗孩子都喜歡說:」你的爸爸媽媽不要你啦。」」你媽媽說把你送我了,今晚別走了」等等這樣的話,其實這樣的話語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會讓孩子非常的沒有安全感甚至是做出過激的事情。
蔡少芬曾經帶著孩子參加過一檔綜藝節目,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選擇媽媽或者玩具,還對孩子說媽媽沒有了,孩子一聽到這種話,哇的一下就哭出來了。這樣的話是在無意中傷害孩子弱小的心靈啊。
大人們應該控制好自己的言語,不要為了自己開心而去傷害孩子。
2、 捏小孩的臉
捏孩子的臉這樣的行為很多大人都會去做,看到可愛的孩子,小臉肉嘟嘟的孩子,許多人都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去捏孩子的臉,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喜歡。
看似無傷大雅的動作,實際上也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因為成人的手上一般都帶著細菌,而這種細菌則很容易傷害到孩子。
所以在外人想要捏孩子的臉的時候,家長應該學會去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觸碰。
3、 強迫寶寶表演
很多家長是非常要面子的,每當有什麼家庭朋友聚會的時候,都會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前面去,強迫自己的孩子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
這樣的行為在大人眼裡是件小事,但是在孩子這裡卻不是這樣的,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更加嚴重的情況甚至會造成孩子的社交障礙,讓孩子害怕去交朋友。
下面3條就是「逗娃」對孩子的消極影響,希望家長們在看完之後能夠引以為戒。
使孩子沒有安全感
據調查,有很多孩子都在小時候被其他大人說過這樣的話「等你媽媽有了弟弟妹妹就不愛/不要你了」、「你是在垃圾桶裡撿的」等等,孩子就是因為什麼都不懂,所以才會當真,從而內心感到害怕而沒有安全感。
等到爸爸媽媽真的有了二胎時,孩子肯定會想起這句話,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馬上就要被拋棄了,這個時候大寶怎麼可能心平氣和的接受二胎。
行為上不尊重孩子
還有一些更嚴重的逗弄孩子是在行為上,這比在語言上的逗弄對孩子傷害還大。比如說有些人,大部分是年紀比較大的老人,去彈男孩子的生殖器官,這是一種非常侮辱人的行為,已經屬于性騷擾了。
但是大人們卻引以為樂趣,這種逗弄孩子行為不僅不尊重孩子,還把孩子當做取笑的玩物,孩子雖小還不懂,也不知道反抗,但是並不能代表這些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對孩子的心理陰影
有些大人就會問孩子「爸爸媽媽你更愛哪一個呀」,讓孩子在父母之間做一個選擇,而這樣的問題孩子根本無法抉擇,他會向自己的父母求助卻看到父母沉默地笑著,並不去反駁這樣的話。
這時孩子就會想,難道必須在爸爸媽媽中挑一個嗎?難道爸爸媽媽我只能擁有一個嗎?這對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也會給他留下一個極大的心理陰影。
尹建莉書中提到「逗」孩子的前提是讓孩子體會到快樂,而大人們的「逗」都是建在自己快樂的基礎之上的。
有一項著名的研究發現,孩子到了四歲以後才能分辨出電視中或者電影中事物的真假。
研究人員讓孩子觀看爆米花的電視,告訴他們如果伸手過去,是不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研究發現三歲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一可以答對。
顯而易見,大人無法完全體會到一個孩子的感受,所以,請不要再去「逗」孩子了。
因為大人的一句玩笑話,也許給孩子帶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害。
我們應該理解孩子,要把孩子感受放到第一位,努力去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去看到孩子行為背後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