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孩在成為媽媽之后,都會煉成「大嗓門」。朱丹說:國產動畫片里媽媽的形象都是「紅太狼」,她們暴躁、易怒、咆哮。這對媽媽們來說,也太不公平了。中國的媽媽是最辛苦的,還要被誤解。這是朱丹在微博上發的一篇內容。朱丹說:看了個動畫片,把自己看生氣了。
讓她生氣的原因有三個:
1、對媽媽形象的誤解。中國的媽媽明明是最孩子最費心的,在動畫片里卻都是暴躁、易怒的。而且,寶寶的台詞也總是:糟糕,媽媽要生氣了……好像,就是媽媽事兒多、媽媽最不講理似的。
2、背鍋。在親子節目里,親子問題的原因總是因為媽媽的原因。要麼就是媽媽跟兒子不合,要麼就是媽媽跟女兒不合。
3、媽媽很辛苦。中國的媽媽細心、溫柔,把孩子照顧的很好。但是,為什麼卻得不到理解。
朱丹這段話,真的是真相了。中國的很多媽媽,的確給人「大嗓門」的形象。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媽媽實在是太累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這個名詞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受到的刺激太多、太強、太久的時候,就會變得不耐煩,甚至出現逆反心理。
教育孩子時大吼大叫,結果無非兩種:
第一種,孩子被你嚇住了,滿腦子的恐懼感,根本沒心思去思考為什麼錯了,只盼著你趕緊結束訓斥。
第二種,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地回擊你,也不考慮哪里錯了,只想把你氣倒。經常對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跟你不再說知心話。
低聲教育的好處:
當你壓低聲音,語調平和安靜、嚴肅地跟孩子談話時,你會在孩子眼里「不怒自威」,孩子不會對你過度的恐懼和抵觸,這時再跟孩子講道理、辯對錯,效果會好很多。
而且低聲調會使大人更理智、情緒平和、說話有節制,避免攻擊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
媽媽情緒如果不好,長期處于一種暴躁的狀態的話,孩子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說,即便累,也希望媽媽能夠「低聲教育」。
1、用擁抱代替吼叫。有很多媽媽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都會本能地去吼叫孩子。這種吼叫,表面上換來孩子的片刻安靜,其實也正在悄悄助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建議媽媽冷靜下來,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身體的接觸,可以起到安慰的作用,孩子的情緒慢慢得到發泄,會變得冷靜下來。
2、低聲教育。很多時候,爸爸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反而會聽。這是因為,爸爸在跟孩子講話的時候,是因為男性天生的優勢,沒辦法高嗓門。
所以,爸爸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聲音總是低沉的。在孩子看來,非常權威。孩子在跟爸爸溝通的時候,爸爸用聲音營造的氛圍就是嚴肅的。這種環境,也容易讓孩子穩定下來。
3、爸爸不缺席。爸爸如果缺席的話,媽媽會更加暴躁。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爸爸也應該去分擔一部分的教育責任。涂磊老師曾說:人就沒有那麼舒服的,結婚后就是外面一堆事回家一堆事,男人不要動不動就提「我不要有后顧之憂」,以后顧之憂為幌子,這是自私,你就是賺再多錢,家里的一些東西該做你必須還是得做。這段話,真的說出了媽媽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