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禁止孩子吃糖,總能說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吃糖會長「蟲牙」,吃糖會變胖,吃糖會越來越笨等等。
盡管孩子們天生就對糖有無與倫比的喜歡,但卻常常逃不出家長的管教,很少能吃到甜食。
然而,雖然家長控制孩子吃糖,是為了孩子身體健康著想,可完全禁止孩子吃糖真的就是好事嗎?
那些從小沒吃過糖和被允許吃的孩子相比,長大后的差距很明顯,關于孩子吃糖這件事,或許我們不應該管得過于嚴苛。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愛吃糖其實是孩子們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
現在我們幻想這樣一個場景,遠古時代,一位原始人小朋友來到一片結滿各種果子的樹林,目光被五顏六色的果子所深深吸引。
小朋友摘了一堆水果,依次放進嘴里品嘗:酸的掉牙,隨手丟掉;苦的,趕緊扔掉;甜的,感覺很開心,迅速吃掉。
在這種最原始的探索下,甜味在人類大腦中留下了最深刻的烙印:甜味是可以食用的,吃起來是安全的。
也正是因為這種潛藏在基因深處的本能,當糖和孩子們的味蕾接觸后,甜味通過神經傳遞到大腦,就會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令孩子感覺快樂,對糖愛不釋手,糖成了全世界孩子最喜歡的食物。
1.會產生「過度補償心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那些小時候沒吃過糖的孩子,長大后會容易產生「過度補償心理」,即因為小時候被禁止吃糖,心理上存在缺欠,長大后出現過度補償的行為。
孩子小時候沒吃過糖,等長大有獨立經濟能力時,會開始迷戀各式各樣的甜食,喝碳酸飲料,買不同種類的糖果,瘋狂地補償自己。
反觀那些小時候被允許吃糖的孩子,因為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反而會對甜食沒有太大興趣,長大后在吃糖的問題上也更理性。
2.親子關系受影響
有家長可能會覺得:我不讓孩子吃糖是為了他著想,怎麼還會影響到親子關系?難道為孩子好、管孩子還有錯嗎?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家長「談糖色變」,不僅禁止孩子吃糖,還采取某些暴力手段,那麼很容易對親子關系造成破壞,使孩子失去安全感。
因為在孩子看來,吃糖能讓自己感覺快樂,這并不是一件小事,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過于嚴苛,很容易會產生埋怨,認為父母太過不近人情,進而感到疏遠。
3.體重有差距
現在社會肥胖人群越來越多,和糖分攝入超標有很大關系。
那些從小就喜歡吃糖,長大后也不加節制的孩子,確實會更容易體重超標,甚至可能因為肥胖,患上一些其他的并發癥,比如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等。
而孩子從小吃糖比較少的話,體態上會更標準,身體也會比較健康。
對于孩子吃糖的問題,我們既不應完全放任,也不應完全禁止,關鍵還是要拿捏好其中的分寸,盡量做好下面這3點:
1.不主動給孩子買糖
既然我們不愿意孩子吃太多的糖,那麼就不應該主動給孩子買糖,自己平時也要做好榜樣,不在家中準備糖果,減少環境上的誘惑。
當然,通過這種方式完全禁止孩子吃糖并不現實,孩子很可能會鬧著要吃糖果,我們還是要盡量堅持底線,即便是妥協,也要控制好購買量,避免孩子一次性食用過多。
2.為孩子準備替代品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禁果效應」,意思是有些事情越禁止,它對人的吸引力反而越大。
我們控制孩子吃糖也是如此,如果完全禁止孩子吃糖的話,那麼孩子會對糖更渴望,所以要在家里準備一些糖的替代品,比如鮮榨果汁、新鮮水果、乳制品等等,降低孩子對糖的欲望。
3.適當允許孩子食用
缺少糖果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如果孩子很長時間沒吃過糖,或者是在小朋友們互相分享、親戚贈予的情況下,我們應該適當允許孩子食用,讓孩子既能享受到糖的美味,又能建立最基本的人際關系。
結語:無論是完全禁止孩子吃糖,還是任由孩子吃糖過量,都是不妥當的。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糖果就像一味必不可少的調味劑,我們應當積極引導,讓孩子做到「科學吃糖」,體會到這種人類最原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