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一個女兒,是一種什麼體驗?
有人給出了一個極為精辟的回答:「前半生享樂,后半生孤寂。」
在女兒還沒成年的時候,父母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女兒一人身上,把她寵成掌上明珠,這種高質量的養育,往往會令一家人的感情更加緊密,盡享美好的親子時光;
而等到孩子成家立業,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時,父母孤零零地在家,前面付出的感情越多,這時候就越會不舍、想念之情也愈發濃郁,他們的晚年生活可能相比之下就會略顯孤寂。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茜茜就是一名獨生女,當初父母積極響應計劃生育,以「只生一個」為榮。
周圍人都勸說茜茜父母為以后養老留一條后路,可他們兩人卻不以為然,覺得只有一個女兒,自己的養育壓力更小,而且能更加專注地陪伴著女兒長大。
可伴隨著女兒的慢慢長大,夫妻倆開始慢慢察覺出弊端了……
還記得第一次和女兒分別,是在她讀大學的時候,一向心高志遠的女兒選擇了去外省讀更好的學校,父母雖然心有不舍,可為了孩子的前程還是放手了。
「沒想到,這一放就是六七年!」
孩子讀完大學,又在當地外企找了一份工作,夫妻倆都勸說著女兒回老家當老師或者考公,這樣離得更近,而且工作也穩定。
可女兒卻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在大城市扎穩腳跟,如果回去十分沒有志氣。
她和父母為這事爭吵了無數次,最后父母還是妥協了,換來的就是漫長的離別,女兒每年只有過年才回一趟家,每次住不到一個禮拜就要走。
堅持了幾年,竟然又傳來女兒找了一個當地的人,計劃著要結婚。父母又是極力阻止,夫妻倆沒法接受家中的獨女要遠嫁的事實,本來這幾年他們和女兒就沒見過幾面,結婚生子后更別談了,可最終還是拗不過女兒的堅持。
「原本我想著以后要讓我家茜茜風風光光地嫁出去,可最后只能在酒店里望著她出去,我只生了一個女兒,就活該孤獨終老嗎?」
茜茜父親回家后,望著空蕩蕩的房子,難受地說著,而茜茜母親看著丈夫的樣子,也難受得直抹眼淚。
看完茜茜一家的情況,我的心里也無比難過,自己精心培養的「公主」,遠嫁以后,一年見不到一面不說,又沒有其他的孩子陪伴,面對空蕩蕩的家會尤其難過。而這些結局,確實是獨生家庭容易面臨的。
1、逢年過節一家人很難團圓
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一家人能團團圓圓才是福氣。
可這對獨生女家庭來說,在女兒嫁人以后,團圓已經成為一個很奢侈的東西。尤其是像茜茜一樣遠嫁的家庭,一年可能都見不到一面。
近幾年的大環境下,時不時來一點小意外,父母想跟孩子見一面更加困難。之前看到某位博主嫁到國外,因為口罩原因,跟媽媽已經幾年沒見。
等到情況稍微寬松一點,她帶著孩子回家,父母過來接機,母女倆當時互相對視,然后相擁而泣,這一幕看得人異常辛酸。
誰都知道快樂的時候不會存在太久,相聚一段時間后,女兒又要遠赴海外,往日的歡聲笑語不在,會給父母留下更深的遺憾。
逢年過節只是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家闔家團圓,自家冷冷清清,父母晚年正是需要陪伴的時候,這種反差對他們來說也挺殘忍。
2、父母養老壓力大
目前的中國家庭養老模式無非有兩種:
一是陪伴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的日常起居;二是選擇把父母送到養老院,讓他們在里面安度晚年。
可無論是出錢還是出力,對于有些獨生女家庭來說,可能都有一些困難。
女兒嫁人以后,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每天忙著上班和處理家庭的瑣碎事,能抽出時間回家的次數是有限的。如果把父母接到家里,可能父母也會不自在,畢竟女婿不是兒子,總會擔心對方心里不舒服。
而老人年紀到了,難免有時候會出現頭疼腦熱,磕磕碰碰的情況,可有時候不想麻煩孩子,常常報喜不報憂,和女兒之間就會存在「信息差」,對方不能及時察覺到父母的不適,有時候身體就會越拖越嚴重。
老家社區有位大姐就是如此,每次都瞞著女兒不去體檢,總說自己身體挺好的,結果前年突然腦中風,女兒懊悔不已。
最后只能把父母送進養老院,雖然有人照顧,可到底不比兒女更貼心,再加上每年的養老費、住院費等也是一筆不小的錢,這對有些女性來說可能會比較困難。
對獨生女來說:
1、有時間做陪伴父母,好好盡孝。正是因為陪伴的時間有限,所以更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有空就回家多看望老人,或者平時多聯系他們,了解他們的日常動態。
2、好好生活,努力賺錢。有時候你們在外面能過好,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所以好好吃飯、好好生活,讓父母少操一點心。
另外就是年輕的時候要努力賺錢,這樣才有底氣給父母提供好的養老條件,哪怕成家了,也有底氣照顧好父母。
對父母來說:
A:好好鍛煉,保重身體。身體就是本錢,只有你們身體健朗,才會給女兒減輕很多負擔,這樣也能讓她們在外面安心工作,少點愧疚。
B:提前存好養老本,以防萬一。這一點就比較現實,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良心,「老而不養」雖然聽起來殘忍,但卻是很多家庭的常態。
所以我們還是要趁著有賺錢能力的時候,盡量給自己存好養老本,做最壞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