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子女數量比較多的家庭里,一般會有這樣的情況:不同孩子之間的衣物、鞋子甚至是文具都是隨著年齡往下「溜」的。
因為年紀比較大的子女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往往剛買不久的衣服就已經穿不上了,扔了又可惜,只能給年紀小一些的弟弟妹妹穿。
當然,隨著社會整體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越來越高,那些家中有很多子女的家庭,即使是剛買不久的衣服,只要子女穿不上,就不會再像之前那樣讓年紀小一些的孩子再去穿了。
這種情況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家庭認為應該節儉,所以依然會像之前那樣一個一個地穿一身衣服,甚至還有的人會將穿不上的衣服送給親戚。
這種行為究竟是否值得肯定呢?
當然,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講究勤儉節約,但是當我們自己積極貫徹這一美德時,也應該注意一下孩子們的感受。
心理學家們認為,假如經濟條件允許,盡量還是要避免這種行為,因為這種看似不起眼的行為,也許會對于孩子日后的發展產生顯著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感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在心理學領域當中,有一個概念名為「控制感」,指的是個體自己內心存在的一種不可或缺的需求。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曾指出,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即為「控制感」,這種感覺比較強的個體,會更加認為自己的一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夠控制的。
這種感覺主要表現在對于自己命運、對于身邊的人以及自己所處環境的一種控制能力。
我們可以試想,假如一個孩子在自己十幾歲時,連自己將要穿什麼衣服、使用什麼物品都不能決定,那麼其「控制感」便會漸漸減弱,最終變得逆來順受。
2、在他人「施舍」中漸漸失去自己的價值
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是比較聽話的,一旦家長表示其「應該」穿哥哥或是姐姐穿不上的衣服,那麼其漸漸地就會變得有一些懦弱。
在這種過程當中,孩子內心會認為,穿年齡更大孩子穿不上的衣服,是「受到父母肯定」的行為,其內心也會愈發地認同這種行為。
漸漸地,他們會覺得穿剩下的衣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于是他們會變得愈發的不注重自己的穿著、不注重自己的外表,在生活當中不去注意自己的形象。
他們內省當中,潛藏著一種自己是一個「被施舍者」的想法。所以不但樂意接受他人的給予,有時甚至會主動希望外人對自己進行一些「施舍」,變得愛貪小便宜。
對于自己也是一樣,往往不舍得在自己身上進行投資,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十分的簡樸,甚至看上去會有些「慘淡」。
總而言之,假如一個人經常去使用他人用「剩下」的物品或是穿其「剩下」的衣服,那麼其內心會逐漸產生一種想法,那就是自己比他人的地位稍微低一些,身邊的人都是「高自己一等」的。
久而久之就會失去那種往上進步的勇氣以及想法,變得不思進取,最終也難以把握自己真正的價值。
3、過于自卑導致過度補償心理
「補償心理(Compensatory psychology)」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假如個體能夠感覺到自己的一些不足與缺陷,那麼就會對此花費很大的力氣進行補救。漸漸地這種心態會形成一種慣性,即使自己已經擺脫了之前的那些不足,那也會繼續之前的那種心態,認為自己在之前的領域總是存在不足。
所以對于那些兒時便被迫穿年長孩子「剩下」的衣服的個體而言,他們會在之后自己成年之后,有了自己的經濟能力之后,近乎瘋狂的去追求花哨的外表、名牌的衣服。即使想要得到這些需要付出很多金錢的代價,最終也不會后悔。
就是因為之前的生活使其認為自己在穿著上總是不如別人。這就是所謂的「補償心理」。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所謂的「暴發戶」,恨不得將所有的資產都用于打扮自己,其實也是一樣的心態。
總的來說,無論經濟條件如何,假如能夠讓孩子有新衣服穿,那麼就盡量不要讓他們穿年長孩子淘汰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