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長坦言:其實有時候父母懶一些,孩子才能更優秀。為什麼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很難見到成效,其中最重要一點是因為父母在孩子應該學會獨立的時候放不開雙手,總是幫孩子做事,最終導致孩子什麼都不會!
心理學上有一種羅森塔爾效應,說的就是你越覺得孩子能行,孩子最終還真有可能超出你的期望,反之越覺得自己孩子能力不足,他們就越不能樹立自信,什麼都要依靠大人。而一個每件事都要親力親為的父母,會讓孩子形成不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在孩子面前有時顯得懶一些、弱一些,反而會激發孩子的保護欲和行動力。
一、懶得叫醒孩子 讓他們自己起床
晚上不想睡,白天不想起,這幾乎是99%孩子的現狀,尤其在暑假期間,這種情況更普遍。早上孩子起不來,父母著急上火,因為還要上班,脾氣急躁的父母就會忍不住對孩子吼叫一番。
一天這樣,兩天如此,三天四天你還受得了嗎?
建議父母可以叫醒孩子一次,如果他不起來,那你就該干什麼就干什麼去。這個方法我親測有效,
有一次一姐起床晚了,老師點名批評她以后,她就再也不敢賴床了。甚至晚上還要催促著我去早點睡覺
讓孩子學會承擔后果,遠比說教、吼叫他們一萬遍都有效。
第二,懶于嘮叨 建立榜樣
李玫瑾教授曾說:「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后,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超限效應我們都聽說過,說的是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
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而這種由于剌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有一種無能為力叫做嘮叨,你的苦口婆心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折磨,時間一長,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少說、多做就行了。給孩子建立好榜樣,孩子寫作業時,自己不要在一旁刷手機,想讓孩子愛讀書,自己要經常讀書,孩子90%的習慣都是父母的影響,所以相比嘮叨,建立好榜樣才更重要。
第三,父母懶于動手 培養孩子做事的獨立性
凡是一姐力所能及的事,我都不幫忙。比如他的房間亂了,我就提醒他該收拾了,自己卻在一旁樂得看他整理。
一姐上科學課,經常要回家準備各種材料,我叫他自己準備;要買什麼,給她錢讓她自己去商店買,以鍛煉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收集標本,我帶他去野外,看著他動手做。
由于我的種種「懶」,促成了一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習上,改掉了粗枝大葉、丟三拉四的毛病,遇到困難,能獨立思考鉆研,主動尋求解決辦法;生活上,獨立性強,樣樣能自理。
所以,父母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該狠心的時候要狠心,該懶的時候不妨懶,把操心、關注默默地放在心里。移開呵護的羽翼,讓他自己去飛翔,唯有這樣,雉燕才能煉就一雙堅強的翅膀,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的獨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