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隔代親」的趣事嗎?作為寶媽的我覺得這一個非常溫暖的現象,就有部分家庭和子女關系處得很一般,卻和孫子孫女非常親密,甚至還因此化解了一些家庭矛盾。
人們總覺得由老人帶大的孩子不如年輕人帶大的孩子有靈氣,不過事實真的如此嗎?有一位奶奶問孫子:你天天來我家蹭飯好意思?隨后6歲孫子的霸氣回懟惹得全家都笑了。
鄰居芳芳便分享了自家兒子的一件趣事。芳芳說起這件事來眉眼都掛滿了笑意,不由得感嘆自己兒子真是「人小鬼大」。前段時間芳芳帶著丈夫兒子一起去娘家吃飯,飯桌上姥姥故意「刁難」外孫,問道:你天天來我家蹭飯怎麼好意思?
誰知兒子努努嘴,對著另一旁正在玩手機的爸爸說到這有什麼不好意思的,爸爸還每天在我家蹭飯呢!眾人聽聞捧腹不已。
芳芳表示,兒子從小便是個機靈的「小鬼頭」,不僅小區里的一眾叔叔阿姨十分喜歡他,在上幼兒園之后也經常被老師夸獎思維敏捷,更是小朋友眼中的「小紅花專業戶」。
芳芳坦言到自己和丈夫兩人都是公司的高管,平日里工作很忙碌,因此孩子的童年時期都是在鄉下姥姥家度過的,一開始芳芳還擔心老人家帶不好孩子,隨之發現自己這些擔心都是多余的。
鄉村不比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兒子自小便在鄉野間和小伙伴們撒丫子奔跑,日升月落,白駒過隙,還未等芳芳反應過來,兒子便長到了回城市上小學的年紀了。
據姥姥所說,兒子從小就是小朋友中的「領袖人物」,不僅不怕生,還十分擅長處理各種孩子之間的矛盾,有時候一本正經說出的話令姥姥都驚嘆不已,直夸孩子聰明。
不過作為寶媽的我認為,任何事情的成功絕非是一蹴而就的。芳芳的兒子面對一些問題作出的如此迅速的反應,也和他從小生長的環境脫離不了關系。正因為有個懂得傾聽和教導的姥姥,以及鄉下渾然天成的自由表達的環境,才使得孩子養成了無所畏懼的性格。
那麼家長們可以怎樣培養孩子的迅速反應能力呢?
第1, 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口才」是當今人們尤為重要的一項個人技能,甚至說是生存技能也不為過。
一副好口才能夠讓一個原本平淡無奇的人變得熠熠生輝,將他們帶領到更優秀的人群當中去。當然口才鍛煉過程中由此形成的思維敏捷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照本宣科并非是好口才的體現,所謂的好口才應是在擁有優秀的臨場發揮能力,從而達成鼓舞人心的表達。
家長們可以適當為孩子報一些有助于口才培養的興趣班,此外也要努力成為孩子的傾聽者,在他們不斷表達的路上給予他們鼓勵和自信。
第2, 培養孩子的交友能力
交友哲學是人們一直孜孜不倦討論的一個話題。擁有一個真心的朋友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而「損友」則會拖住我們前進的腳步,甚至造成一些傷害。
不過究其根本,交朋友還是一件「事在人為」的過程,任何人都不會無緣無故地對一個人交付真心,前提必須是對方也是一個不錯的人。
那麼家長們一定要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在遇到無法和朋友站在同一陣線時,換位思考便是非常重要的。不過過度地降低底線來迎合朋友也是不可取的,換位思考只是個人風度的體現,而不是一味地縱容錯誤。
無論何時,人們總喜歡更為敏捷的人而非是優柔寡斷或是唯唯諾諾的人——老師更偏愛聰明的孩子、上司更賞識反應迅捷的人。
擁有一個迅速的反應能力的確會在生活中給我們帶去很多便利,但是聰明應該用到正道上去,切勿成為受人詬病的「小聰明」。
對于孩子的這方面培養大家有什麼心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