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孩子在商場哭鬧著要買玩具,媽媽不同的處理方法,可以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現狀:
【你不要再鬧了,再鬧我就走了】這種做法很常見,折射出一種「忽視孩子感受,不接納孩子情緒」的家庭教育現狀。父母在家庭中,更多的是命令式教育,而很少傾聽孩子。
【你鬧吧,我不會答應的,等你鬧完我們再走】這種做法能基本理解孩子發泄情緒的需求,但是仍然處于「不接納」的狀態。如果這時媽媽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現在是什麼的情緒、如何處理會更好等,可以更親密親子關系,給予孩子一種解決問題思路。
【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家里已經有很多同樣的玩具了,而且它不在我們的購物清單里。我們一起想想辦法,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吵著鬧著想要買,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而家長們的處置方式大多不同。有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繼續哭鬧,于是只能夠妥協給孩子買了。
有的家長則是嚴厲地批評孩子。還有家長直接拖著孩子就走等等。這些方法的效果也不一樣,但都并不是最佳的辦法。
如果我們遇到孩子亂買東西,可以:
1、與孩子提前做好約定,比如說如果孩子不聽話,那麼就不給孩子買玩具。
2、在出門之前就和孩子做好購物計劃,提前和孩子商議好怎麼買什麼,或者說準備使用多少錢去買,這樣孩子就不易亂買東西。
3、幫助孩子建立基本的金錢觀,比如說平時買東西的時候讓孩子去結賬,這樣孩子能夠更好地處理需求與價值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