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允許打游戲和被禁止打游戲的孩子,長大后有啥區別?建議看看
2022/10/28

現代社會,手機已成為了每一個人的「標配」。手機不再是具有單一的通訊功能,而是兼具了支付、娛樂等多種功能。

別說孩子容易沉迷手機,越來越多的大人也同樣成為了「低頭族」的一員。

中國有句古話叫「玩物喪志」,在很多家長眼中,但凡和玩沾邊的事情,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不好的。玩手機游戲,在很多家長看來是孩子「玩物喪志」的首要原因。

孩子們喜歡玩手機,主要是喜歡手機上面的游戲功能,這和孩子們喜愛玩游戲的天性有關系。

對于孩子玩手機游戲這件事,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態度。浩浩爸爸自己就是手機游戲行業的從業者,他對于孩子玩手機游戲這件事并不反對,他認為適當地打游戲,對孩子來說是益智的。

而浩浩的發小梓睿,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梓睿的爸爸媽媽是典型的「虎爸虎媽」,對梓睿的管教非常嚴格。

想要征得爸爸媽媽的同意玩手機游戲,對于梓睿來說,純屬天方夜譚。梓睿因此非常羨慕浩浩,每次只能趁著和浩浩出行,過一過自己的打游戲的癮。

浩浩和梓睿兩人既是發小,也是同班同學,兩人的學習成績還旗鼓相當。

經過了高中三年的勤奮學習,兩個大男孩均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學校。雙方的父母都期盼著自己的孩子能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提升自己,但是沒想到兩個孩子的大學表現卻有著天差地別。

愛玩手機游戲的浩浩,在班級中成績優異,和班級同學打成一片,年年獲得獎學金,各種比賽的獲獎證書更是積攢了厚厚的一沓。

相比浩浩,在父母眼中一直非常聽話的梓睿,在大學里的表現非常平庸,沒有結交幾個朋友,

對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甚至一度想要退學放棄學業。

兩個原本成績相當的孩子,卻在大學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學習狀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這和父母對于孩子打游戲的態度有關系,一直被禁止打游戲的梓睿,在大學中出現了三種問題。梓睿和浩浩這對發小,長大后的表現就是很好的例子,足以讓家長們好好反思。

從小「不能打游戲」的娃和不被禁止的娃,長大后差距明顯

差距之一:對游戲的自控力

原來梓睿在大學里,有了一個新的愛好,就是打游戲。離開了父母的管束,梓睿開始「報復式」地玩游戲,常常通宵一晚上沉浸在游戲的世界中,很多時候顧不上自己的學業。

因為梓睿對打游戲有種「補償心理」,并且惡性循環,一發不可收拾。

而浩浩因為一直都有接觸游戲,讀大學后也僅僅把游戲當成是一種放松,一種調劑。

差距之二:社交能力

梓睿沉浸在游戲世界中,不僅影響了他的學習,還影響了他正常的社交。同寢室的室友對梓睿通宵打游戲的行為非常不滿,多次提出意見,但是梓睿卻置若罔聞。

在別的大學同學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結識新朋友的時候,梓睿沉浸在虛擬的游戲世界中不可自拔。

而浩浩在之前的玩游戲的體驗中,就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鍛煉了自己的社交能力。這種能力更是讓他在大學的學生生活中如魚得水,快活自在,結識了不少新朋友。

差距之三:和父母的親子關系

除了報復性打游戲之外,梓睿和父母關系也一度非常緊張。

對兒子一直管教非常嚴格的梓睿爸爸媽媽,自從兒子上了大學之后,就發現很難和兒子溝通。

沒說幾句,兒子就會匆匆地找個借口掛斷了電話。當父母想要來大學看望兒子的時候,梓睿則是表現出了極度反感的態度。

而浩浩和父母的關系一直以來都非常融洽,他和父母就像是好朋友一般,有很多共同話題。這樣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和浩浩父母「佛系」的育兒觀念有很大的關系。

這對發小兄弟長大后的差異令人唏噓,更是讓一眾父母開始反思起自己的育兒觀念,尤其是對待孩子玩游戲的態度。

其實,好玩、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能聽到玩,就聯想到玩物喪志。聽到游戲,就想到一些負面的詞匯。想要孩子以一種正確的態度面對游戲,家長們用「疏」的方式好過于用「堵」的方式。

想要孩子正確對待游戲,2種方式很「管用」,家長不妨試一試

✔玩中學

想要孩子能夠正確地看待游戲,做父母的就要擯棄自己對游戲的一些固有的「偏見」。

杜威認為,對孩子來說,玩耍和學習本身并不沖突,正常情況下,兒童有能力協調這兩者的關系。

其實,游戲并沒有大家想象中如此「萬惡」。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加入游戲,讓孩子能夠「玩中學」,反倒可以大大地提升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一樣東西的存在,最初的時候其實并沒有好壞之分,就像游戲一樣,要看家長們如何看待,如何合理利用。

✔約法三章

很多父母聽「游戲」色變,是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他們想著與其讓孩子有沉迷打游戲的風險,不如就粗暴地禁止孩子接觸游戲。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和孩子「約法三章」,允許孩子打游戲,但并不放縱孩子打游戲。

寫在最后

游戲對于孩子來說,是「砒霜」還是「蜜糖」,這和家長們的態度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玩游戲這件事上,父母一味地禁止或者一味地縱容,對孩子的發展來說,都不是最好的,像橡皮筋一樣松弛有度的管教孩子玩游戲或許是更正確的教育方式。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