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曾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從父親身上,孩子們將會學習到自信、勇氣、格局等特質。因此,建議各位父親能夠時刻謹記心中使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站出來,為他們撐腰,這將會是小孩的一生之幸。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研究發現,很多小孩都會把父親偶像化,認為父親就是力量和勇氣的化身。所以當他們遇上困難時、被欺負時,都希望得到父親的「拯救」。
電視劇《小舍得》中,有一個片段讓人印象尤其深刻。
歡歡在補習班跟不上老師的進度,爸爸帶著她去老師辦公室,希望能夠一起商量好解決的對策,好幫助歡歡提升成績。
可誰知,老師不但不想著解決問題,反而貶低起歡歡。
覺得女孩子天生就比較弱,腦子不靈光,再怎麼努力都是沒用的。
歡歡爸爸一聽這話,立馬怒了。當場維護女兒的尊嚴,跟老師理論了一番,最后還丟掉了體面,把出言不遜的老師打了一頓。
這一場戲,看得人就十分解氣。想起自己童年時也被老師這樣「欺負」過,可爸爸的做法卻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認為老師說的都有道理,肯定是你自己不夠好,老師才會這樣說。
當時的我,心里委屈至極,感覺父親為了自己的體面,從來不管女兒的感受。
對比之下,像歡歡這樣的小孩實在是太過幸運,擁有一個懂得替孩子撐腰的父親,遇上事情總有后背可依靠,人生要幸福很多。
1、當孩子被比較的時候
比較這件事,往往會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從小比學習成績、長大比工作、比薪資,甚至能身高、彩禮、結婚對象都可能被人拿去評頭論足。
當孩子們陷入這種尷尬境地時,父親往往就需要及時出面,千萬不要把「比較」當成小事,他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研究發現,打擊孩子自信最好的方式,就是經常把孩子做不到的事情,或者客觀無法改變的事情拿去跟別人做對比。
從心理投射認同的角度去分析:這很容易讓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再怎麼努力也沒法達成,進而心理受到打擊,認為自己就是如此不堪。
而且「比較」的頻率一旦過多,小孩就會開始合理化,產生心理認同感。
認為「我就是這樣差勁,就像別人說的那樣」,長期下去很容易斗志全無,最終變得自卑、不敢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喪失競爭力。
2、當孩子被質疑的時候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歡歡一樣,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因為一些東西暫時達不到別人的要求,就被人質疑能力不行,甚至可能遭遇全盤否定。
這時父母需要及時站出來維護孩子,這樣能夠幫助小孩養成「成長型思維」。
它可以被理解為「人的學習能力都是可變的,能隨著你的努力程度而變化」。所以不是你不行,只是因為你暫時的能力還沒有被培養起來,只要堅持努力,是可以完成任務的。
在這種教育理念下,小孩往往目光更加長遠,日后不會被暫時的困難所打倒。
3、當孩子被「貼標簽」的時候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很容易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
」也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標簽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標簽效應」是具有導向作用的,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對一個人的個性以及自我認同有很強的影響。
換而言之,你如果想要小孩有更多的可能性,不把他框定起來,就要學著幫孩子甩開「標簽」,不讓他們被別人的評價影響。
心理學家埃爾佛說過:「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會一點一滴地滲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到孩子的靈魂。」
當你家孩子被人貼上標簽的時候,父親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來開導孩子,小孩往往很容易被影響,格局和眼界都得到提升,不再拘泥于外界的評價,學會定義自己的人生。
4、當孩子被冤枉的時候
喬伊斯•布拉澤說過:「愛的最好證明是信任,彼此信任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尤其是當孩子被冤枉的時候,父母的信任越多,孩子的自尊水平往往越高,內心更加富足;而那些缺乏信任的孩子,往往容易喪失安全感。
畢竟對他們來說,父母是最親近的、最值得信賴的人,你們對他們的態度影響著他們對自己的評價。
如果當孩子被冤枉,父母選擇不信任小孩,甚至表現出對孩子的失望之情,往往就會導致孩子們變得自卑敏感,甚至開始破罐子破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