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父母比較和從未被比較的孩子,20年后差異顯著
2022/09/26

人與人之間其實沒有優劣,只是不同而已。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父母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客觀看待。

「你那麼喜歡悅悅,去給她當媽媽吧!」

女兒撂下一句狠話,扭頭跑回了房間,躲在里面大哭起來。

我一個人陷在沙發上,腦海中不停閃回剛剛發生的一幕。

給女兒檢查作業時,我發現她的字跡特別潦草,頓時氣得內心翻江倒海,忍不住對她一通批評:

「你寫的這些字,跟狗啃的差不多!人家悅悅怎麼寫得那麼工整,你就不能向她學習一下嗎?看看人家悅悅的作業,你為什麼這麼敷衍?」

本想用榜樣的力量去激勵女兒,誰知我的這番「敲打」,非但沒有激發她的學習熱情,反而激化了她的逆反心理。

孩子絲毫沒有感受到我的「良苦用心」,反而感受到了由「比較」帶來的滿滿「惡意」。

不禁想起中國新聞網發布的一項網絡調查,孩子最討厭父母說的話中,排名第一的便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約占投票人數的一半。

「沒有一個孩子愿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自于成人的評價。

當父母不停地拿孩子跟「別人的孩子」去比較,無形中是在否定和矮化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

如此看來,大人眼中的「尺」,往往會變成扎在孩子心上的「刀」。

01

「別人家的孩子」,是孩子最怕的人

看過一部熱播劇《你是我的城池營壘》,其中女醫生許妍珊的經歷,讓人既氣憤又感慨。

她從小就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媽媽總是時不時提醒她:「你伯伯家的孩子多優秀,你不能比別人差。」

后來,許妍珊不負所望,的確成長為了一名醫學院高材生,可是性格方面卻處處顯示出她的「弱勢」。

為了得到醫院主任青睞,她不惜采用「卑鄙手段」,偷偷把競爭對手米佧熬夜完成的論文刪掉,處處使壞拉踩對方。

作為一個醫生,面對急需救治的病人時,首先想到的卻是逃避和恐慌,她害怕救治失敗被批,絲毫沒有責任感和擔當。

雖然,許妍珊在父母的栽培下,擁有了光鮮的學歷和體面的工作,但是骨子里卻由于常年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她的內心極度自卑、怕輸、抗挫力極差,甚至受到嫉妒心的驅使,道德質量上也被侵蝕。

當父母不停灌輸「別人的優秀」,其實就是在襯托孩子的「差勁」。

父母越強調向某某看齊,越會增加孩子內心的無力感和挫敗感,繼而產生深度的自卑。

「別人家的孩子」可能是父母眼里的神,卻是孩子最不愿意被提及的人。

若是父母無法跨越這個執念,孩子就會深陷痛苦之中。

還記得那個《少年說》上控訴媽媽的女孩袁璟頤嗎?

她竭盡所能地爭取媽媽的一聲肯定和認可:「媽媽,你的女兒也很好,也很努力,你為什麼就看不到呢?」

媽媽非但沒有感念女兒的委屈和渴求,反而振振有詞地告誡女兒要虛心,要向優秀的同學學習。

最終,袁璟頤落寞地擦干了眼淚,失望地放棄了與母親的對話。

孩子迫切需要獲取正面、積極的肯定和鼓勵,而成人卻始終無視這份期待,拒絕給予對方需要的心靈養分。

巨大的鴻溝迫使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溝通的效果和欲望都會不斷降低。

也許,媽媽始終認為這是一種鞭策,卻未曾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打擊,最終的結果,是把孩子推向無助的深淵,甚至凝視絕望。

02

被看見的孩子,活得有多灑脫

當有的孩子在父母比來比去的苦海中掙扎時,那些被父母看見的孩子,正在堅定、從容地在自己的生命軌道上前行。

印象很深的一個案例是那個酷愛研究昆蟲的小男孩殷然。

他從小就癡迷于觀察昆蟲,這種奇奇怪怪的愛好沒有被父母視為「異類」,反倒允許他在家中養了200多種類的昆蟲。

父母從來沒有用「別人的孩子」給孩子施壓,逼著他放棄興趣愛好,而是做到全然尊重和看見,讓他自由發揮天性,遵循內心的聲音。

這份陪伴和支持的力量,也撐起了男孩成長的自尊和自愛,能夠坦然追尋自我,不受外界世俗的眼光干擾,踏實地做自己。

孩子的童年,沒有來自「別人家孩子」的壓力,只有父母用尊重和看見堆砌而成的支撐力,

他的未來人生,一定不會差。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獨立個體,他擁有自我的精神內核,他們不會成長的千篇一律,而應自尊自愛的長大。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磨掉孩子身上的棱角,盲目追趕他人的腳步,而要發掘孩子的個性,引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天地。

李玫瑾教授正是如此「因材施教」,給女兒的成長開啟了一扇窗。

當她發現女兒的數學成績很差時,李玫瑾沒有急于去跟別的孩子比較,進而逼著女兒死學數學。

她跟女兒一起分析利弊,規劃出了孩子擅長的求學道路,最終孩子考取音樂專業,完成學業后成為一名自信、快樂的音樂教師。

雖然沒有成績顯赫,但是李玫瑾看到女兒每天熱情地投入工作和生活,感到非常欣慰和滿足。

其實,教育的意義從來不是讓孩子戰勝別人,而是讓孩子找到自己。

要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積極向上的動力,擁有踏實、自信的底氣,并逐漸修煉和強大自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教育。

03

停止比較,父母要放下「三顆心」

《性格與養育》一書中寫道:

「其實人與人之間沒有優劣,只是不同而已。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父母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客觀看待。」

而要真正做到客觀看待孩子,父母就要學會接納和平視,慢慢戒除「三顆心」。

1)戒焦慮心,尊重孩子成長節奏

身邊有位朋友的女兒今年考入名校,而當年孩子一年級時,成績一直落后,連十以內加減法都算不對。直到小學高年級時,才一點一點追趕上來。

這位朋友從來不拿女兒跟別人比,而是相信女兒雖然慢一點,但是不代表就一定比別人差。

反觀那些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慌亂焦慮的家長,這位朋友的篤定,就像給孩子吃了一顆定心丸,讓女兒越挫越勇,心態放松。

看過一句話:

「千萬不要催促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畢竟學習是個長跑,不是短道競速。」

確實如此。

每個孩子的智力、能力都有差異,成長節奏也不盡相同,與其慌亂地追逐別人的步伐,不如讓孩子專注于自己的賽道,按照自己的節奏,踏實堅定地走好每一步。

2)戒挑剔心,發掘孩子的閃光點

很多父母有個特點,看別人家的孩子全是優點,看自己孩子全是缺點。

面對孩子時,話到嘴邊就成了:「你看看別人家……」

其實,父母更應該多找找自己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和贊賞他們的長處,才能達成真正有效的激勵。

著名教師魏書生曾經這樣夸獎一名考試僅8分的學生:

夸他尊敬師長,見到老師非常有禮貌;夸他書寫工整,學習態度好……

他眼中搜尋到的是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再不斷用正強化,去放大和凸顯,讓孩子越來越自信,繼而自我欣賞和自我肯定,激發出向上的驅動力。

而這種「夸夸功」,恰恰是很多父母欠缺的,也是一門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只有不善于捕捉孩子優點的父母。

我們要多發掘孩子的長處,多給孩子積極回應,才能創造一個積極有愛的環境,幫助他們尋獲底氣和力量,變得越來越努力。

3)戒攀比心,接納孩子的平凡

知乎有個扎心的問題:

「怎麼看待父母常說的‘不要跟人家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績’?」

高贊回答說:「比吃穿,比的是父母;而比成績,比的是孩子自己。」

當父母本身無法去跟別人比較時,他們就把「比孩子」當成了一種滿足自己虛榮心的方式。

然而,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攀比的籌碼,也不是為了給父母掙面子,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活。

他們當中,有的出類拔萃,成為耀眼的一顆星,也就是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

而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歸于平凡,成為大海中的一粒沙,也就是一個普通人。

特別贊同作家劉瑜的觀點,一個西裝革履、卻把上班當負累的律師,并不比一個欣賞自己作品的理發師更成功。

我們都要知道,比起外在的頭銜和標簽,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幸福的標準,是他們內心的感受。

哪怕孩子再平凡,只要他們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讓自己幸福快樂的能力,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嘉獎。

04

愛因斯坦說:

「所有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它將永遠認為自己很愚蠢。

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各自的王牌,實現自己的人生使命。

當他們在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父母要做溫暖的陪伴者和堅定的支持者,傳遞給孩子無盡的勇氣,而不要用負能量和與他人比較,摧壞孩子的底氣。

這是為人父母的自覺,也是最珍貴的富養指南。

愿所有父母都能成為孩子的頭號粉絲,如此,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是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綻放光芒。

共勉。

這8張數學公式打印出來,讓孩子背到脫口而出,做到靈活運用,數學成績差不了
2023/05/06
娘胎里「自帶」的性格,寶寶是內向還是外向,應該如何判斷
2023/05/06
這四種孩子將來最沒出息,容易被社會淘汰,家長有很大責任
2023/05/06
3歲小孩不小心和父母走散了,當她說出爸爸名字時,警察笑翻了
2023/05/06
「我媽三天沒打我了」,小學生0分作文走紅,網友笑翻:這孩子太真實
2023/05/06
寶寶在捷運上「盯著一個人」看了20分鐘,寶媽抬頭一看,直接笑噴
2023/05/06
請了新保姆后,兒子變得「嗜睡」,寶爸查看「監視器記錄」后,直接塞給保姆10萬元
2023/05/06
龍鳳胎哥哥總是「半夜哭醒」,寶媽偷偷安裝「監視器」,隔天查看「畫面」后氣得渾身發抖
2023/05/06
爸爸給女兒取名「冬曦」,自覺溫婉柔美太有文化,寶媽怒了:你連名帶姓讀來聽聽
2023/05/06
日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家長們學習,真不是崇洋媚外!
2023/05/03
有兩種「怪癖」的孩子看似不太聰明,實則智商可能超過常人許多倍
2023/05/03
如果發現孩子有六種表現,說明你已經教育的很好了,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
2023/05/0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3種性格的媽媽,要注意了
2023/05/03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父母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平時給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
2023/05/03
孩子將來是否好帶,娘胎里就定型,這兩點能看出來
2023/05/03
別讓孩子穿這3種衣服去幼兒園,老師嘴上不說,心里其實很反感
2023/05/03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2023/05/03
資深幼師坦言:第一天上幼兒園就不哭的孩子,往往有這樣的父母
2023/05/02
媽媽帶姐弟倆坐區間車睡著了,視線落在媽媽的手上,網友:眼眶濕了
2023/05/02
「為什麼我家娃這麼難帶」!孩子好不好帶,在娘胎里就早已注定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