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已成熱詞,不管現實還是網絡,幾乎隨時隨地都能聽到這三個字,以及這三個字延伸的一系列問題。
安全感是人的心理需要第一要素。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會自卑、多疑,生活可能灰黑色。
對于正處在成長期的孩子,一旦缺失安全感,影響的可能將是一生。
家長對孩子若存在以下四種做法,孩子的安全感必定受到影響。
缺 乏 交 流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很多家長忙完工作又忙家務,而孩子又學習緊張,幾乎沒有閑暇時間,不少父母跟孩子的交流成了奢侈事。
大部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除了「作業寫了嗎?」「考得怎樣?」等與學習有關的,其它話題基本為零。
「孩子是自己的,何必那麼費事?」一些家長提有這樣的觀點。
確實,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父母的身教以及孩子的言行,父母有較大把握。但畢竟孩子年齡小,心理承受力弱,看問題也不全面,還不善于表達自己。
曾在江西衛視《金牌調解》節目中看到這樣一個例子。
父母失婚,女孩跟隨母親,而后母親再婚。在母親再次結婚的婚宴上,母親沒將女孩安排到主桌,也沒對女孩說明這樣安排的理由。
結果女孩立即有了想法:母親把我扔在一邊,不再理我,不再愛我了。
女孩從這件事開始,對母親和繼父失去信任,自己也沒了安全感。盡管母親再婚后對她一如繼往,繼父也將她視同親生女兒,百般寵愛,但女孩接收不到,她只活在「自己被撇開」的世界里。
如果母親在婚宴之前能征求女孩的意見,或者在安排之后能對女孩進行解釋,讓女孩知道母親不是撇開她,反而是因為自己人退讓,畢竟有好幾個長輩和領導到場,女孩就不會因此產生很大的心理變化。
生活多變,家長要把握住重要環節,用心去與孩子交流。若孩子的嬰幼年不是在自己身邊成長,孩子歸來時,一定要多交流,要把自己的愛表達出來。
若父母失婚,不管孩子跟誰,在一起的時候,就要多一些互動,讓孩子不會因失落而改變心態。在孩子入學、升學等關鍵時期,跟孩子的交流更不能局限于學習,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全方位的支持。
可以說,父母跟孩子之間,沒有交流,就很難有信任,沒有信任,安全感就必然被削弱。
簡 單 粗 暴
不當的教育方式,是影響孩子安全感的一大因素。家長為了輕松或「立竿見影」,往往喜歡用哄騙或恐嚇、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孩子小時候,哄騙或恐嚇司空見慣。如孩子不聽話,非要出去玩,家長說服不了,會對孩子說:「外面有大灰狼,專叨小孩。」
孩子不去上幼兒園,家長會對孩子說:「不去幼兒園上學,警察叔叔要來家里抓人」類似的很多。
一個總被欺騙和恐嚇的孩子,何來安全感?哪怕孩子長大一些,知道家長說的是假的,但孩子心中的感受是:這個世界都在騙人、嚇人。
孩子在失去信任的同時,也必然失去安全感。
游樂園中見過這樣一慕:兩位年輕的媽媽結伴帶孩子過來玩。其中的小女孩一看見旋轉木馬,連蹦帶跳說:「太好了,太好了,我要坐,我要坐!」然后自己竄到旋轉木馬面前。
她的媽媽說了聲「給你們玩兩圈」就轉身去買票。
另一個小男孩則緊緊攥著媽媽的手,站著不動,表現出很不愿意。
他的媽媽看著他說:「一起去玩。」「不!」男孩趕緊抓住媽媽,并往后退步。
他的媽媽惱怒了,大聲質問他:「女孩子都敢坐,你一個男孩子不敢坐?不爭氣!」她一把將男孩抱起來,強行往木馬上一放,自己轉身離開。這時,木馬旋轉了,男孩嚇得在木馬上「哇哇」大哭。
媽媽不理他,還大聲吼他:「你這麼膽小,就該好好鍛煉!」當木馬停下,男孩已嚇得面色蒼白。
她的媽媽自以為這樣做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實際上讓孩子失去安全感。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對孩子更多是傷害。
期 望 過 高
對孩子期望過高,往往會給孩子增加壓力,會讓孩子因為「夠不著」而擔憂、害怕,失去安全感。
朋友是一位好強的母親,她不僅自己在單位爭強好勝,對女兒的要求也是「不能輸」、「不得輸」。
她的女兒從小學開始,成績一路領先,總是班級前幾名。女兒跨進國中門檻,她給女兒下了命令:國中一定要繼續名列前茅,中考必須考進全市名列第一的重點中學。
可她的女兒在理科方面有點偏弱,盡管她付出很大的努力,成績還是被他人超越。
進入初三,她在班級的成績已成了中上游。她感覺自己學習數理化有些吃力,但媽媽不這麼認為,一直對她提要求,要她無論如何一定沖進重點中學。而她所在的學校,每年能考進那所重點中學的不超過十人,她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希望。
母親不斷的鞭策,讓她痛苦和茫然。后來不知為什麼,每逢考試,她必定肚子痛,必定拉肚子,也當然必定考不好。
小學時活潑開朗的她,變得內向、畏縮,沒有自信,不管學校讓她做任何事,她都會問一句:「我能嗎?」期望過高的結局最終是適得其反。
抱 怨 發 泄
一些家長婚姻或事業不順,或家庭經濟不好,總喜歡在孩子面前抱怨發泄。其實父母的負面情緒和焦慮會傳遞給孩子,從而引起孩子的不安,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一名男子在進入小學六年級時,性格大變,不再與人交往,喜歡一個人躲在房間里。他的母親很不理解,擔心孩子長此下去心理會生病,于是請了一名略懂心理學的朋友跟兒子聊,結果發現是母親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孩子的父親不負責任、不顧家,甚至懷疑其家外有家,孩子因此非常擔憂,對未來感到恐懼,心情非常沉悶、抑郁。
夫妻關系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家庭經濟情況也和孩子的安全感關系密切。
現代社會,終究不存在「吃了上餐沒下餐」的情況,家庭經濟的好壞更多是相比而言。家長應有良好的心態和樂觀的態度,縱然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對經濟壓力的焦慮和擔憂,畢竟孩子尚小,無法全面理解,也幫不上忙,
讓孩子太多感受自己的憂慮,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難以健康、陽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