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個媽媽聊起男孩的話題,她噗嗤一笑告訴我:
媽媽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雖然這個半大的小子常常惹她生氣:因為貪玩不寫作業被叫老師,因為母子意見相左,他據理力爭到面紅耳赤……可是每晚臨睡前,孩子總要求媽媽來到他的房間做晚安告別,才能如愿熄燈睡覺。
媽媽說,有一天晚上她回來晚了,怕吵著兒子睡覺,于是躡手躡腳進門。誰料,兒子洪亮的聲音突然響起,把她嚇了一跳。她趕緊匆匆進門和兒子道別晚安,孩子很快沉沉睡去。
「從小養成的習慣,可現在都那麼大了,也不害臊!」媽媽甜蜜的自嘲里看得出,有一份驕傲,也有一份困惑: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親親抱抱呢?
1、安全感,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喜歡親親抱抱,這似乎是孩子與父母之間與生俱來的情感聯結,無論性別,有時候也不關乎年齡。
我家女兒四年級了,許是從小到大養成的習慣,每晚臨睡前,他也總要「索抱索吻」,有時候不止媽媽要抱,爸爸也回避不了。
對于女兒的這份親密表達,在他小的時候,我們一直覺得溫馨如常。可隨著孩子年齡慢慢增長,我的心里偶爾會打鼓:是不是該和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了?
我有幾次試圖「忘記」睡前流程,可在幫他熄燈準備出門之際,孩子「不依不饒」:「媽媽,還沒有親一下、抱一下呢!」
這樣的困惑后來在看一本心理學類書籍中,讓我放下心來:這是親子間的情感連接,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我還記得有一次臨睡前,我和女兒發生了爭執,母子倆不歡而散,熄燈之后,誰都沒有提「晚安儀式」。第二天一早醒來,女兒紅著眼睛巴巴地跑過來跟我說:「媽媽,昨天晚上是一個不眠之夜……」
原來,氣鼓鼓入睡的女兒,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也不知輾轉了多久,才迷迷糊糊閉上眼睛。
「媽媽,以后我們無論怎麼吵架,睡前都要和好,好嗎?」
打這以后我發現,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所有的不快都會頃刻間消散,驅散走縈繞在孩子心頭的「不安感」,那是一種不穩定、不確定、或孤獨、或不被愛的恐懼感。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生命的早期,他們的世界很小,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是安全感的主要來源。若孩子幼年缺乏安全感,他們或會用一生去追求。
這種安全感在孩子3歲以前就建立,6歲基本定型。每一次親親抱抱,都是孩子不斷向父母確認被愛的方式。它看不見摸不著,卻真真實實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在未來的某一個節點,人生幸福與否,與安全感息息相關。
擁有安全感,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2、童年期,孩子的3種依戀模式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說:孩子的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幼年期建立的,特別是在3歲以前。
親子之間的情感互動,孩子在父母的不同回應里,得到不同的安全感,也衍生出3種不一樣的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
這是最佳的狀態,父母總能夠及時回應孩子,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從而獲得滿滿的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她不需要每時每刻與父母黏在一塊,只要父母在他的視線范圍里,他就能安靜地玩自己的玩具。哪怕有時候父母離開一會,他會著急哭泣,但只要父母一回來,他們就會投入父母懷里求安慰,很快又能恢復到自娛自樂的狀態。
矛盾型依戀
毫無疑問,這一類的孩子對于父母的依戀需求是矛盾的,他們既渴望,在父母離開前焦慮,在父母離開后哭泣。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幼年期沒有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孩子的物質條件,卻忽略了補充心理養料。
回避型依戀
這一類孩子與父母關系「冷漠」,無論父母在不在身邊,孩子都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也許,父母的陪伴會讓他們得到瞬間開心,但很快,孩子又會「無視」父母的存在。
不能說這一類孩子不渴望與父母親近,只是在長期的養育中,他的需求常常被父母忽略,又或者父母情緒變化無常,孩子得不到想要的回應,漸漸地,也便不再渴望「依戀感」。
生活中,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模式常常隨著養育模式的改變而改變,無論如何變化,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互動,決定了孩子「安全感」能量的大小。
對于孩子而言,那些所謂的安全感,就是他們對「被父母看見」、「被父母寵愛」的確認。
3、別讓家庭關系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常常聽人說:媽媽好情緒,是家庭幸福的風向標。
的確,媽媽的情緒對孩子影響深遠,
特別是在孩子幼年期,影響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我有一個朋友,臨近四十,身為人母的她,如今依然困在原生家庭的夢魘里。每一次見面,她總會忍不住聊起與母親之間的關系,時好時壞。她說,為了讓媽媽開心,她活得很累。
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每次激烈爭執后,父親常常摔門而出。為了讓傷心的媽媽不難過,她努力成為一個好孩子,察言觀色,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自己常常因此無端成為母親的出氣筒,她都覺得:
只要媽媽出氣了,媽媽心情好了,家里太太平平了,她委屈也沒有關系。
然而,童年隱忍中產生的不安全感卻在她結婚后,徹底爆發。每一次與丈夫發生矛盾,哪怕只有很小的一件事,她都會歇斯底里發脾氣,仿佛要把童年受盡的委屈全部發泄出來。可每次吵完架回頭再看自己,連她自己都討厭自己,卻無法自我控制,活得很痛苦。
閨蜜有些悲哀地說,她從小缺乏安全感,等自己步入婚姻,拼命想要保護自己微弱的安全感,卻不知道如何去做,到頭來只能用過激的舉動表達自己的崩潰和絕望。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尤其是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
家有孩子,這幾件事一定要謹記:
家庭成員之間一定要和睦,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夠讓孩子在友愛的家庭氛圍中變得樂觀、向陽成長。